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有感于当前的文艺批评
作者
刘梦溪
期数
1983年09期
文学作品是写给人看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变成社会产品,无法不让欣赏艺术的公众说三道四,评头品足。因此有创作必然有批评。有的同志说,批评这个词不太好,听起来有点让人害怕,不如把文艺批评改为文艺评论。文艺评论的概念当然也经常用,但文艺批评的概念不应取消。文艺批判也是如此。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判者,分也。”就是把事物区分开来。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就叫做《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所以文艺批评和文艺批判都不是可怕的概念,主要是过去“左”的思潮盛行,批评起来就戴政治帽子,一批判就搞运动,把人搞紧张了。还有,我们党内生活有个概念叫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个非常好的概念,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常好的方法。我们过去也有把文艺批评和党内生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相混淆的时候,这也是不够妥当的。
总之,文艺批评这个概念是可以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科学概念,在写文艺学教科书的时候,还应该用这个概念。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可以并行不悖。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创作和批评是一道前进的。如果要正确估计当前文艺批评的现状,首先应该承认,这几年已经有文艺批评了。这样说好象带有玩笑的性质,其实不然。因为十年动乱期间,“四人帮”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那时候既没有文艺创作也没有文艺批评,有的是棍子、帽子。但现在有了真正的、正常的文艺批评了,这是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这几年文艺批评对文艺思想的拨乱反正,对促进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文艺思想活跃的表现之一,就是文艺批评的活跃。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的文艺批评工作,和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群众对文艺批评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一面。高尔基在一九三五年三月七日,在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批评界必须学习。批评仍然没有跟文学采取同一步调,如果说我们落后在现实后面,那么批评也落后在我们后面,它主要是从思想方面来抨击我们,这当然是对的,但是由于批评本身有某些弱点,不是常常都能使人信服的。”高尔基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文艺理论批评的状况来说,在某些方面也不无切合之处。现在读者不大喜欢看理论批评文章,作家对理论批评文章似乎也不感兴趣,除非是批评他自己的。这种状况,说明文艺批评亟待改进,需要加以提高,需要加强和发展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
那末,从当前的实际状况出发,应该如何改进文艺批评?我认为下面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要把批评和鉴赏结合起来,反对脱离开鉴赏的文艺批评。
艺术欣赏和文艺批评不是一回事,这是内容相近而涵义有别的两个概念。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感觉和理解,带有直观性,每个发育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不过欣赏还不等于批评。批评,它需要深入一步,应在欣赏的基础上说出艺术品所以好或不好、美或不美的原因来,要找到其中的道理,这才是文艺批评。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是统一的。批评不能离开欣赏,如果离开艺术欣赏进行批评,就是脱离开艺术品特征的批评,这种批评不具有说服力。我们现在有些评论文章的缺点,恰恰是脱离开艺术欣赏,进行抽象的文艺批评,因此这种文章人们不愿意看,看了也觉得说的是另外的东西。这种文章于作家的助益也不是很大,因为太生硬,讲的东西太隔,不容易为人接受。要改进文艺批评,就要提倡建立在欣赏基础上的批评,反对脱离开欣赏的批评。
第二、要提倡研究艺术特征,反对把创作活动简单化的批评。
艺术创作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诸如题材和主题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世界观和创作的关系,创作当中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反映着文艺创作活动的特点,既是文艺研究应该探索的问题,也是科学的文艺批评不能回避的。我们在进行批评的时候,切不可把艺术创作活动简单化。但我们有些批评文章,常常把这种复杂的劳动、非常细微的劳动,有意无意地加以简单化甚至粗糙化。它是复杂的,我们却把它简单化了;它是细微的,我们却把它粗糙化了。这种批评,其实是和创作脱节的批评,不会有说服力。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作家的良师益友,对作家的劳动应该体谅、理解、尊重。
为了说明艺术创作活动的复杂性,我想简单谈谈创作中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我认为把创作说成是下意识的活动,认为艺术创作是本能的,不受理性支配,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不赞成非理性主义的艺术创作论。但又不能不承认,艺术创作确实有一种非自觉性的东西存在,它表现在创作的某个阶段,表现为情感活动空前活跃,人进入一种茫乎其若迷的境界,仿佛不受理性支配似的。这种情况,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体验。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都有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统一的问题,也就是情与理的统一。创作和欣赏都是一种强烈的感情活动,离开情感活动,艺术品是乏味的,欣赏者也进入不了艺术境界。但这和重视世界观的修养,重视作家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不矛盾。在思想准备上越自觉,越有助于创作当中的非自觉性成分的发挥。就是说,好象是不自觉的,实际上是自觉的;似乎失去了理性的支配,其实并没有茫然无所知。总之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自在和自为的辩证统一过程,我们在评论和研究作品时,要充分顾及到艺术创作的这种特点。过分强调这个东西不对,但完全否定这个东西,也无助于科学地欣赏文艺作品。
文艺创作中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一般地说,评论作品应该做两层分析:一层是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所显露出来的客观意义,另一层是分析作者的主观用心。现在的许多评论文章,一般只分析作品显露出来的客观意义,对作家的主观用心不太注意,这是一种缺陷,不容易使文艺批评对作品挖掘得更深。所谓“知人论事”,不知人便无法论事;反过来,在论事中也会进一步知人。过去有的研究者在研究古典作品时,不太重视形象显露的客观意义,过多地追寻作家的主观用心,即所谓探索“作意”,这也有片面性。但是,我们现在又有点过于不重视作者的“作意”。其实对作家主观用心进行探索,看它怎样表现在客观形象的系列中,把这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就好了,这样的文艺批评就不单一了。陆机在《文赋》里说:“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又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他认为在创作的时候,常常有文章不能表达作者的主观意图、主观意图跟客观事物不能完全符合的情况。陆机对创作活动体察入微,他一点都不把创作活动简单化。
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作品里的思想、人物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我认为作者的思想并不一定全部都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心境、情绪,有时也可以通过形象以外的方式来加以表现。作者的心情意绪流露、充溢于整个作品之中,需要评论者细心体察方能求得。比如我们读一部作品,当然首先看到的是人物的活动,但同时也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情调、一种气氛、一种情绪。我还不是说抒情诗,因为抒情诗的主观色彩是很浓的,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我是说长篇叙事作品,如叙事诗、小说、戏剧等,人物是非常客观的,作品展开的是象生活本身一样的客观世界。就是这类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一些主观情绪,以及他的心境和心绪的变化。因此我不赞成对文学研究中的“索隐”一派,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如果把“索隐”的方法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刻舟求剑,不胶柱鼓瑟,不节外生枝,而是用来探讨作家的主观心境,揣摩和探察他在作品中流露的一些情绪,这样搞一点“索隐”,有什么不好呢?比如《聊斋》,作者在那里谈狐说鬼,但那是蒲松龄对清代社会抨击情绪的流露,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要发一点议论。《红楼梦》也是这样。《红楼梦》里的人物形象多么客观,跟生活本身一样错落有致,每个人物都写得栩栩如生,你能说其中哪个人物就是曹雪芹吗?就是贾宝玉也不能认为就是曹雪芹。但作品中透露出的思想情绪,有时愤慨,有时激昂,有时悲叹,有时哀惋,有时又有一种渺茫空幻、无可奈何的情绪,就不单单是作品中人物的情绪了,分明代表着作者曹雪芹的心情意绪。事实上,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影响深远的作品,一般都有作者主观上的寄托,包括对现实政治的看法。
我认为文学作品里的形象,至少有三种:一种是形象,一种是意象,一种是隐象。形象是客观的,以人物为主体;意象是指物我相交,主客观统一的一种情致;隐象是作品当中没有直接描写出来的、似乎是脱离开形象体系之外的、隐藏起来的形象。这三种形象彼此制约,互相补充,构成文学作品的整体形象序列。另外,从形象体系的划分来说,艺术形象还有实象和假(借)象的区别。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客观实在的形象,但里面有作者某种思想的假托。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加以研究,不能简单对待它。
第三、文艺批评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要提倡能够进行理论概括的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本身不等于文艺理论,但文艺批评必须有文艺理论来指导,通过文艺批评可以发展文艺理论。我们有些文艺批评文章往往就事论事,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概括不够。要想提高文艺批评的质量,提高文艺批评的水平,就应该重视理论概括。写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但光有观点,加上一些例证,这种文章还算不得好文章。真正的好的文艺评论,应该是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解剖,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从中概括出理论。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写评论文章不可以复述作品情节,必要的情节复述总是难以避免的,特别是为了让没有读过作品的人也能读懂评论文章,复述、介绍一点作品情节必不可少。也有的是在叙述情节发展和分析人物性格的同时加以评论,也不失为一种评论方法。《沃罗夫斯基论文学》里有一篇《圈里和圈外》,就是在叙述作品情节中表露自己的观点,写得非常优美,整篇文章都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评论。当然,象沃罗夫斯基这篇文章,只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其它种类的文艺批评还有很多,总的要求,应该不停留在分析作品上,在分析作品的同时,应该从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进行理论概括。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有一定深度。
第四、要反对单一化的文艺批评,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批评。
我们现在的有些文艺批评文章写法太单调,只是分析作品的题材、主题、思想,对艺术特征常常注意不够。当然思想分析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批评文章真正闪光的地方,还是对作品的思想有新的发现,发人所未发,甚至发作者所未发的那些地方。读者看不到的,作家没想到的,评论家发掘出来,这才能体现出文艺批评的特殊价值。不过即使进行思想分析,也要注意是分析艺术的思想,不是分析理论文章的思想,也不是分析科学著作的思想,而是分析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性的概念本来就包括着作品的思想。因此,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应该是结合的,既分析艺术的思想,又探索表达思想的艺术。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世界,是作家开辟的一个新天地,内容丰富极了,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批评。现在国外文艺批评的途径、角度比较多,如道德批评模式、心理批评模式、社会批评模式、形式主义的批评和原型批评等等。这些批评模式所依据的哲学、美学思想,自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因此他们的观点我们不必赞同;但他们的文艺批评的多途径值得我们借鉴。比较起来,我们的文艺批评显得过于单一。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多样性,美的构成原则就是寓多样于统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就必须使批评多样化,应该有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多种流派。如果说创作需要多样化,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则应该发展多途径。
第五、要改进和提高文艺批评的质量,还应该增加文艺批评的艺术性。我们有的批评文章不讲究文采,也是使人不愿读的一个原因。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传统,是讲究文采的,最有代表性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是用骈体文写成的,铺张扬厉,音调铿锵,析理细密,体系完整。《文赋》则用的是赋体,此外还有以诗论诗、以词论词等,文章写得都相当漂亮。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第六、一个批评家,应该是各方面修养很高的人,不只要具备敏锐的艺术鉴赏力,还应该通晓历史、哲学,熟悉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应该有广阔的襟怀,开阔的视野。他可以有自己个人的爱好和欣赏趣味,但在评论作品时不能为个人的艺术爱好所局限。他的艺术感受力,应该很强,比一般读者应该有更丰富的艺术欣赏经验,能够理解、体谅作家的苦衷。还应该做到,不同色调的作品应该用不同的色调进行评论。每部作品都有一种调子,评论文章的写法应该和作品的调子相协调。当作品的调子委婉细腻、作者淡淡写来的时候,如果用一种吓人的调子进行评论,那未免有点煞风。景马克思说:“难道探讨的方式不应当随着对象改变吗?当对象欢笑的时候,探讨难道应当严肃吗?当对象悲痛的时候,探讨难道应当谦虚吗?”马克思的许多文章,都是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调子和风格。他写的《流亡中的大人物》,幽默谈谐,挖苦讽刺,妙趣横生,因为对象是荒唐可笑的。而当他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时候,则又表现出严谨的哲理概括。对象不同,评论的调子不应该一样。
文艺批评的不少问题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探讨,文艺理论工作者的任务还是很重要的。
有感于当前的文艺批评
“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
“要学会热爱人民”
最新小说一瞥
理难服人
《译文选集》小序
《世界》:直面日本的负面遗产
并不单一的事件
感性的再生
告别科学主义之后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