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编辑的艺术
栏目品书录
作者张卫
期数1986年03期
  《编者与作者之间》是美国著名编辑萨克斯·康明斯的传记,作者是萨克斯的夫人多萝西·康明斯。书的原名是“编辑是干什么的?”(What Is an Editor?),这倒是个有意思的书名。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日,萨克斯去参加文学界的鸡尾酒会,一妇人飘然而至,问其职业,萨克斯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做清洁维修工作的。”
  这大约意味着萨克斯对编辑工作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是“清洁维修工”,他卫护着人们赖以取得知识、信息的渠道——书籍的清洁无瑕。
  萨克斯做编辑有自己的信条。他说:“在我的信条中,出版工作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沟通思想。”这句话的确揭示了编辑的使命,也就是回答了Whatis an Editor这个问题。图书出版行业,可以分为作者市场、公众市场、出版发行三个系统。而把三个系统有机地谐调结合,使它们沟通的因素便是编辑。因此,编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交流思想的效果。
  通过多萝西的描写,可以看出,萨克斯在实现他的信条时表现出了优秀编辑的两个美德:正义感和自信心。
  例如书中谈到萨克斯有一次接到斯坦小姐的一部名为《一切战争都是有趣的》的书稿,书中对战争的性质丝毫不谈,没有表示丝毫义愤,只是反复说战争“好玩”、“有趣”。萨克斯在审稿意见中毫不客气地指出:“她对于一场世界性的大动乱可以无动于衷,却一味沉溺于她的文字游戏——一种不负任何文字责任的文字游戏里。……现在是对斯坦小姐表示一点道德上的义愤,而不是一味恭维她的时候了。”
  又有一次,他接到瓦伦西教授的《第三重天》,阅后给予很高评价,并热烈地予以推荐。但是出版社否决了他的意见,决定退稿。萨克斯给作者写了信,讲了出版社否决的理由和自己的看法。但除此之外,他还诚恳地提出了自己对手稿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瓦伦西教授深为萨克斯的精神所感动。他回信说:“迄今为止,我同出版社编辑的接触都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现在,你把这个情况完全改变过来。我不仅感谢你的好意,并且还高兴地知道,在这个下流的世界上还有一些好人。”
  由此看来,正义感和自信心正是萨克斯编辑艺术的奥秘,而这二者则来源于他那高超的鉴赏力。缺少这一点,他就会抓不住第一本书的要害,看不出第二本书的价值,指不出它的缺陷。也就不会赢得作者的信任。鉴赏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然不能要求编辑都成为各个学科的专家,但“编辑眼光”,也就是编辑对作品质量、公众市场、出版发行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由编辑在沟通链环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对一部手稿做出准确的判断的确并不容易,但如果读过这方面的第一流作品,编辑就获得了对书稿进行判断的依据。萨克斯在当编辑以前,就已写过一本书。自己动过手,就亲身体会了一整套逻辑思维的过程,再做“清洁维修工作”时,就了解应从何处入手了。所以人们赞誉萨克斯“他用篮铅笔一挥,光秃秃的岩石也能冒出香槟酒来。”由此看来,编辑质量的高低,实际取决于编辑是否多观察,多读书,多动手。对稿子的优劣提不出恰当的评估,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编辑的“沟通”使命也就无从谈起。培养鉴赏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却是编辑必不可少的修养,在这方面,萨克斯的确是一个榜样。
  (《编者与作者之间——萨克斯·康明斯的编辑艺术》,〔美〕多萝西·康明斯著,林楚平、杜振丰、宋梅瑜译,新华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三月第一版,1.1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