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雅的艺术
作者
徐城北
期数
1986年11期
昆曲是种很雅的艺术,世人又谓俞振飞先生的昆曲表演最富书卷气,显然就是雅中之雅了。那么,俞先生的雅——雅怀、雅量、雅气乃至优雅的表演艺术,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经过一番探查,我很高兴地从这本自述体的《艺术论集》之中得窥一斑。
“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就患肺结核病故了。由于父亲五十五岁才得子(我上面有四个姐姐),舍不得把我交给别人,一定要自己领。每当我晚上啼哭起来,他就轻轻拍着我唱起昆曲来。而且,总是反复地唱《邯郸记·三醉》中的那支〔红绣鞋〕。这就是我接触的第一支昆曲曲牌。”
愈是雅的艺术,程式性通常亦愈强,甚至强到要用悬梁刺股精神进行强制训练,以求达到终生难忘的地步。俞振飞回忆父亲那时“强调要自己认真地‘拍曲子’,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唱同样的曲子。如果唱的过程中,有一字一腔被他认为不够准确,就要重唱一百遍,所以,有时一支曲子唱到四百遍。”然而正是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使俞振飞到了二十多岁开始教别人“拍曲子”时才恍然大悟——“要是没有拍几百遍的基础,就唱不出韵味来。”
那么试问:“拍几百遍”就是“唱出韵味”的决定性因素吗?未必。“拍几百遍”可以使基本功扎实,然而要想把基本功化为准确有力的表现手段,则还需要倚仗生活阅历和文学修养的加深。今日昆曲舞台之上,有一些颇有幼功的演员,他们虽然一招一式都合于规范,但给人的感觉就是“薄”。“薄”的不是“身上”,而是在其“内心”,或空虚,或浮泛,或是形形色色的不准确。我们还曾看见一些京剧演员临时改行唱昆曲,其“身上”和“内心”虽然合乎规范并彼此统一,但内行人一瞧,一言蔽之曰:“不是这里事。”翻译成流行的语言,就是说你那“身上”和“内心”仍然是京剧习用的规矩,于昆曲则根本不合。那么,京昆之别究竟何在?照笔者看来,除昆曲在歌和舞的结合上要胜京剧一筹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二者的文学基础有薄厚之分。显然,京剧的文学“底儿薄”,属于“俗”,既有通俗,也有庸俗。京剧演员乍登昆曲舞台,一下很难适应人家那个“雅”剧本所要求的种种规范,也很难与同台演惯了昆曲的演员形成默契,实现浑然一体。
有人会问: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不都是兼擅京昆的吗?不错。但是勿庸讳言,即便是这些大师也要分别受到京、昆两部分不甚相同观众的制约,去取得两种甚不相同的剧场效果。我曾注意地做过观察,观众给予京、昆的掌声就颇不一样。给京剧的脆生火爆,要“响堂”,要伴以来自满坑满谷观众的喝彩声;昆曲观众多只有“半堂人儿”,给演员的掌声温文尔雅,经常是右手四指并拢,将并拢的指尖向左手掌心“点”那么几下就算完事。京剧观众鼓完掌,仿佛三伏天痛饮几瓢深井凉水,随后顺手在胡子拉茬的嘴上抹了一把;而昆曲观众鼓完掌,则象呡了一口酽茶,又用洁白的丝质手帕在唇边按了一按……除了掌声上的区别,京、昆艺术的传艺方式及朋友圈也颇不一样。昔日京剧曾有过一些著名的科班,其严酷的作风和赤裸裸的剥削关系也同样“著名”。昆曲也有过科班,少而且小,并且受到昆曲自身的雅的制约,人与人之间多披上一层温情脉脉的轻纱。京剧的内外行间有严格界限,水平的高下也很悬殊。昆曲老艺人则乐于向富有、风流的世家子弟传授技艺,因为其间除了经济关系之外,还多了一层朋友关系。直到今日,昆曲业余爱好者中不乏那些学有专长、家境优裕的学者闻人。他们在业余要消遣,更要修养,于是就想起了看昆曲和学昆曲。京、昆从业者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作法也不太一致。京剧人物活跃积极,顺风顺水时不仅心雄万夫,而且凭本事连带吆喝,也还真能造成一种风风火火的局面;碰到挫折也“适应力”强,大城市不上座就“降格”跑码头,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无所谓。对比之下,昆曲界多信奉“艺术至上”的原则,清高自许,绝不肯降格毁艺,萧条便萧条,饿死就饿死,不想折腾,也折腾不起来……
演员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舞台演出。在《艺术论集》中,我们即可看到一代昆曲大家在这方面探索、创造的典型表现。俞振飞对从前人手里接演的许多剧目和一些始于自己的新编剧目,都做了精心的总结和精确的论述。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本昆曲演员从艺必备的教科书。但是另一方面,《论集》又象一本字里行间随处播发着芳馨的散文,优雅美好的感情伴随艺术上的前进时时感染着读者。他对梅、程、荀、姜(妙香)诸位的回忆,充满了手足般的亲爱;他与忘年弟子琢磨艺术时,则充满长辈的慈祥。我曾从俞振飞先生的女弟子岳美缇处听得有关这本书的一则“轶事”——三年前,俞曾把一篇昔年谈《墙头马上》表演心得的文章交给美缇,要她结合自己近年的演出实践参与意见。两年后该书出版,在这篇文章末尾,美缇惊讶地发现俞师又续写了一段话:“岳美缇不仅细致地揣摩了我的表演,而且又有她自己深入的体验。她还结合女小生的特点,有不少个人的发挥。这次我重新整理这篇记录,她也帮我做了许多回忆,因此我们师生又得以把这出戏重新琢磨了一番。我对她说:一出戏的成熟,要经过反复琢磨,甚至要经过几代人的长期琢磨。所以,我希望你和你们剧组,还有江苏昆剧院、浙江昆剧团演这出《墙头马上》的中青年同志们,都能在今后的演出中继续修改、加工。我也衷心希望你们在表演上不断做出新的发展和新的创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真正具有雅怀、雅量的老人,思想是最少阻碍的,他一生淡名利而重艺术,锲而不舍地坚持发展、创造,殷切地嘱咐后辈要超越自己。
深厚的文化素养,不仅有助于个人品德的提高,而且必然要作用到演员的艺术活动中来。俞振飞是演昆曲小生的,昆曲小生多有浓郁的书卷气,但俞演戏向来善于揭开书卷气的共同表象,抓住人物独特的性格内核。俞一针见血地指出:“《奇双会》中赵宠的书卷气,就应该演得既不同于《十三妹》中的安骥,又不同于《绣襦记》中的郑元和。赵宠有苦难的童年和个人奋斗的经历,这使他增加了智慧,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这也就使他不会象奶公陪着初出远门的贵公子安骥那样呆头呆脑。赵宠是在艰难中谋取上进的,他做人清白正派,生活朴素节俭,这就不象簪缨华胤的郑元和那样,虽也至诚老实,厚重不佻,却一度涉足花丛,千金买笑,迷途难返……”我还记得俞老一次精彩的演出——八三年他北上入京提携后进,陪荀慧生之女令莱唱《金玉奴》,他扮演落魄书生莫稽。莫稽属“穷生”应工。按道理讲,前半部的莫稽虽然落魄,但有些书卷气还是合理的。但俞老前半部的表演,也正是透过书卷气的表象,去揭示人物虽穷愁潦倒却不失贪婪的性格核心,从而和后面的“发达变心”形成对照。俞老选用了这样一个细节:当金玉奴从雪地中扶起冻饿昏倒的莫稽,并以一碗热豆汁相赠时,莫稽先是狼吞虎咽般喝完豆汁,然后发现筷子上犹沾有残余,于是横筷于唇,吮吸殆尽!这样一个大辱斯文的细节,恰是这外表斯文、心底龌龊的人物的鲜明写照!这个例子说明:只有文化素养的加深才能使演员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创造性地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才能把人物演得更准、更深、更活。气度优雅的演员甚至可以透过雅的外衣,获得饰演不雅人物的成功。雅,既不是塑造形象的最高目的,也不是完成塑造的必备手段,只是演员苦心孤诣得来的一种修养,而修养却是能积极辅助演员认清人物和选择手段的。
雅怀、雅量、优雅的气度,是高层次的文学艺术修养长期对人潜移默化的结果。它发于内又形于外,既陶冶自己又施美于人。作为一种无影无形的情操力量,它对社会文化坚定地起着推向前进的作用;尽管在任何社会中,雅人雅事从来是处于少数的地位。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它们常常游离于大庭广众,常常与那个时代的重大文艺现象保持相当距离,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后院”。非常微妙并可供研究的是:颇多通俗文艺形式在取得轰响社会的成果之后,其尖兵人物就会短时间地离开自己熟悉并赖以成名的大庭广众,悄悄“溜”进这个独立安静的“后院”中来。在此,他们领略到古往今来的艺术精品,“掰开揉碎”再一一“咀嚼”;如果可能,他们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独特的艺术反当。等经过这么一段“折腾”——等艺术造诣和功力都达到更高层次时,他们便辞别这所“后院”,重新投身于大庭广众之中,重新去观察、去辨识、去表现……以戏曲为例,一些新兴剧种的创作人员,习惯到京剧折子戏这个“后院”中去琢磨。因为京剧在形式上严谨致密,有许多东西可供借鉴。而不少同志在从事京剧工作十年、二十年之后,兴趣则在不知不觉中转到昆曲上面,目的当然也是为了把“悟”到的东西反作用于京剧。
俞振飞先生在《艺术论集》中还提出这样一个见解:“昆剧可以考虑‘博物馆剧目’与推陈出新剧目相结合。”我以为这一见解,敏锐地顺应了雅、俗这对矛盾会因时代前进不断更新范畴的客观现实。从四百年前魏良辅创立昆曲,直到二百年前的京剧诞生,昆曲属于上升、繁荣和稳定的时期。这时的昆曲算不得雅而属于俗,它有着大量的演出,也积累了浩瀚的剧目。但是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原来那数以百千计的传奇,竟没有一个整本可供演出了!如今只剩下几百出没头没尾的折子戏,而经常上演的也不过是其中的二三十出。这种事实说明:昔日繁盛普及的俗,变成今日窘迫局促的雅,而且这雅的范畴还会在未来岁月中继续缩小。然而无须忧虑,雅的艺术不会消亡,昆曲可供观摩的剧目也不会减少——要靠今日经推陈出新实践获得的“尖子剧目”去补充。只有坚持推陈出新,才能感受到时代脉搏,才知道新编剧目应向什么方向发展,也才知道“博物馆剧目”当中应该保留什么和淘汰什么。古往今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博物馆的陈列从来不会一成不变。每当历史向前进了一大步,已经成为“最新历史”的内容就应进入陈列,同时原有的陈列内容也应随之做些精炼和删节。历史如此,从属于历史的文学艺术也如此,附着于文艺中的雅俗现象,同样还是如此。
(《俞振飞艺术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七月第一版,3.30元)(本文头像俞振飞,丁聪画)
雅的艺术
文学乐观主义者的自信
座谈外中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
《隔海说诗》漫想
另外一个洛克
从列宁和斯大林的一次争论想到的
有特色的作家论
历史庆典:奠基神话与记忆重塑
风雨飘摇的英国出版业
出本书,盖幢楼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