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比较文学的入门书
栏目品书录
作者温儒敏
期数1987年12期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兴起还不久,一般研究水准不高,本也不必大惊小怪,但另方面也该意识到,要提高这门学科的水平,不打好理论基础是不行的。在这一点上,也许韦斯坦因的《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会给我们一些切实的帮助,特别是它能使我们增添有关比较文学作为学科演变的历史感。如书中第一章详尽系统地介绍了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阐发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比较文学学派的流变史,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前辈比较学者,在寻找比较文学独特的研究角度与方法上所走过的路,他们已经获得的进展及其困扰。作者并不赞同如“法国学派”那种单纯寻找“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同时也看出“美国学派”那种几乎过于空泛的平行比较容易导致牵强附会。他愿意在两者之间取一条较稳妥的道路,既反对过分拘泥“事实联系”,忽略审美批评;又提出注意研究的可靠性、科学性,这一点对于我们应是有启发意义的,这里面毕竟凝聚着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比较文学研究范围过窄或无所不包,都可能失却自己的学科“个性”。
  本书并援引了大量材料,对影响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研究范畴,诸如“影响”和“模仿”,“接受”和“创新”,一一作了认真的探讨。以影响研究而言,书中提供的各种对“影响”含义的界定,表明了比较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例如,他们注意到影响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创造性的源泉”,因此,应该寻找作家在没有读过前一位作家的作品,就不可能存在的那种东西;注意到影响对于创作的渗透性,以及作家接受影响的心理因素(如发生影响的作家与接受者精神上的“亲和力”或“创造性叛逆”等心理);还注意到影响的变形、衍发、“负影响”等形式与结果,等等。由于本书颇为详尽地介绍了对于“影响”、“接受”的各种理论阐释,这起码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对于比较文学来说,影响研究也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不应该象现在某些从事外来影响研究的文章那样,只满足于寻求事实联系和平行类似。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文学史上的分期、流变和运动、文学类型、主题等问题,这些都是属于文学理论的课题,韦斯坦因从比较文学学者的角度去探讨,也自有新的眼光和独创见解。例如对文学思潮的研究,一般文学史家注重其历史衍化的背景、线索及特征等,将文学发展看来混乱的现象编成序列,而比较文学的切入,则可以从对各种思潮流派的彼此影响渗透的角度以及平行比较的角度去考察,这就可能获取更为宏观而深入的视角。近两年的中国文学研究(特别是现代文学)很有生气,人们开始注重对中外文学思潮的互相影响、融汇作综合的宏观的考察,其中就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比较文学的眼光和方法。韦斯坦因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也会给人以理论启示。
  这本书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对东方文学所知有限,而且“对把平行研究扩大到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持怀疑态度,某些观点显得较为保守、狭隘。但作为一本比较文学的导论,这本书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可接受性,当作教材也较适合。书的中译本封里印着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对此书的评价:“无疑是同类著作中最好的。内容丰富,布局明朗,叙述清晰,评论公允。极好的入门书。”我以为并非过誉。
  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已经越过了一般倡导的阶段,眼下需要做的是,发扬严谨而又开放的学风,认真、系统而不是好奇、皮毛地了解和吸收外国比较文学理论,扎扎实实地在研究实践中建树有我国自己特点的理论和方法。看来,认真坐下来研读几本象《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这样有一定代表性的原著,是有益的。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2.5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