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三联之叶
作者蓝菊花
期数1989年01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热情鼓吹改革的思想家,至今大多仍是思想战线上的勇猛战士。李洪林应当说是其中极其著名的一位。一九八六年,三联书店出版了他的文集《理论风云》,汇集他的许多鞭挞旧习、鼓吹新风的力、作,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现在,李洪林的又一新作由三联书店出版:《四种主义在中国》(1.30元)。作者在这本篇幅不大的书里,着力分析当代中国的四种主义:已经过去的封建主义,不曾经历的资本主义,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作为远景的共产主义。按理说,这四种主义,既然有的“已经过去”,有的“不曾经历”,有的只是“远景”,那么作为现实的主义其实只有一种:社会主义。但是,中国奇特的情况是,“已经过去”的不肯过去,“不曾经历”的偏偏还在经历(“一国两制”,等等),“作为远景”的有人却硬要说它就在“身边脚下”,至于“正在建设”的,不少人也认识歧异。正如李洪林在书中所说,“四种主义并存,这是中国的一种国情”。作者通过对中国这种特殊国情的深入思考和科学分析,集中抨击了改革的最大障碍——封建遗毒和“左”倾思想。对于中国的这两大祸害,作者近十年来口诛笔伐,不遗余力,甚至不惜牺牲一己的地位尊荣。一个理论工作者而有此理论勇气,令人叹佩。读《四种主义在中国》一书,如能结合此类背景,自然益盛兴味。
  苏晓康的纪实文学作品《阴阳大裂变》发表以后,在这封建遗毒严重的中国,具有极大的震撼力量。现在作者将这篇作品大大充实,成为一本十三万字的著作,易名为《当代婚变沉思录》,在三联书店出版(2.50元)。作者剖析中国现时代一个个灵肉交战的病例,展开一幅幅悲欢离合的画面,进行冷峻而痛苦的思考。在这改革日益深入,社会剧烈动荡的时刻,“中国那种极其稳固、力量大得惊人的传统文化体系”明显地在男女问题上成为了进步的绝大阻力。这种“传统文化体系”,用李洪林的话,可以说是“革命身上的烙印”。要是读李著能使人对封建遗毒进行理性的思索,那么,读了苏著,不禁使人感情激动而潸然泪下:原来,“五四”以后几十年过去了,还是有那么多中国人被“摆在祭坛上做贡果”呢!
  罢了,罢了,我们不再去念叨这些使人心酸的往事今闻了,放开眼界看看世界上的轶闻趣事吧。著名的希腊文学专家罗念生有一本散文集《希腊漫话》(2.30元)问世,另一位也是著名的语言学专家陈原也有一本散文集《人和书》(2.80元)出版。这两本集子把我们带到雅典访希腊古迹,到西西里找荷马史诗中的妖怪,到苏黎世、魁北克、布鲁塞尔、维也纳、牛津、罗马、莫斯科……去听语言学家高谈阔论,使我们暂时忘掉自己国度里的种种烦恼。罗先生要传达给读者的是西方古代的光华、希腊人的好客情谊、欧洲明丽的风光……陈先生则行文机智幽默,使人在领略知识、享受学术之余,忍俊不禁。但是,既然是两位严肃处世的作家,即使说希腊,逛世界,仍然不忘中国自己的事情。罗著大部分篇幅写在抗战时期,自然处处不忘抗战,陈著后半部回忆故人,十二个中国人一个外国人,读后实在不胜悽伤。遭受生活折磨和缠人痼疾的万湜思,孤寂地死去的梁纯夫,遭江青之流抨击的焦菊隐,十年浩劫中忍痛烧毁手稿的黄名柳,作为一个“鬼”在“人”间挣扎的孟超,在《读书》的编辑岗位上殉职的史枚……这些中国的精英在几十年的生涯里都往往不能“善终”,那么中国的亿万人民呢!
  真正能使人忘掉社会苦恼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四本《美国山川风物日记》:《春满北国》(3.20元),《夏游记趣》(3.70元),《秋野拾零》(3.70元),《冬日漫游》(3.75元)。作者艾温·威·蒂尔,是一个博物学家,他用一年时间,同太太一起,驾车漫游美国,而记下美国各地的四季风光。这是科学家的游记,特长之处是边游历边同读者谈论少见的植物,稀罕的动物,珍贵的自然现象,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到自然界之伟大、神奇。目前旅游之风盛行中国,游记文学开始兴起。我们引进一个外国品种,无非希望旅游者在遨游之余,还能产生科学的兴趣。自然,在目前书市的情况下,这种不能引起感官强烈刺激的书是滞销的,四册百余万字,每种仅印三千而已。相信有写作、阅读“徐霞客游记”传统的中国,随着生活的富余,旅游的注意点也会逐步扩大,人们总会想得到这类既有科学知识又富文学色彩的游记的。
  另一本使人产生乐趣的书是《猪年的棒球王》(2.70元),美籍华裔女作家洛德·包柏漪著。这本薄薄的儿童读物,说的多半是自己的经历:一个八岁的中国女孩,初到美国,怎样克服心理上的重重困难,逐步适应环境,“进入了美国梦想的天地”。包柏漪善于写此类题材,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人的心情,这是她精谙两种文化的长处。这本小小的书,译文经过国内三、四位名家校译,复由作者自己校订,也是极有特色的。
  一九八九年初三联书店贡献给读者的书,似乎说的不是中国的辛酸,便是外国的美好。其实不然。你读一下刚上市的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4.00元)便知道,西方社会充满了苦难、混乱。在弗洛姆的“社会批判”理论看来,美国的“民主”社会其实是一种“不健全社会”,因为迄今为止的社会都是“为少数人的目的服务的,这少数人所想的只是利用大多数人”。弗洛姆在这里宣扬他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自然不无可商之处,但是他的批判精神却往往使人折服。至少他是一个有良心的理论家,肯于指摘人类社会的弊端,批判既存的缺陷,不要让人们忘掉现实的苦恼,积极研讨改善人类的途径!
  要做一个有良心的出版家,难道也不当如是!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