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英国当代的戏剧和剧作家
栏目
英伦航讯
作者
亢泰
期数
1980年02期
到伦敦来的游客一年四季总是那么多,其中有许多人是专门来看戏的。在讲英语的几个国家中戏剧集中地只有两个,那就是伦敦和纽约。伦敦的剧院虽然没有纽约多(伦敦连郊区算在一起有七十多个剧院,而纽约光市中心曼哈顿岛上就有二百五十个),但是上演戏剧的质量却很高。导演、演员、舞台美术设计等等的艺术修养也都很深。一位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中刚登台不久的女演员戴娅娜·揆克原是牛津大学的博士,后来由于兴趣关系离开了学术界,投身戏剧。去年她在一出十七世纪的话剧《弄巧成拙》中创造了一个为了追求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女性形象,十分成功。这与她在牛津大学的研究工作不无关系。她自己说,她的野心是在十年之内要达到能扮演克里奥佩屈拉这个角色的水平。由此可见,能在英国舞台上站得住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歌剧和芭蕾舞之外,英国舞台上的戏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就是话剧,其中包括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剧作家的作品。比如去年国家剧院和河边剧社都上演了契诃夫的《樱桃园》,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上演了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托马斯·密德尔顿和威廉·劳利合写的《弄巧成拙》(The Changeling),以及好几个莎士比亚的剧本。其中最成功的是《错误的喜剧》。莎士比亚的台词虽然一字未动,但是处理非常得法,真是五色缤纷,使人从头笑到尾。当然舞台上占绝大多数的还是当代剧作家的作品,例如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写的反映英国新闻界的剧本《夜与日》等。
除了话剧之外,就是音乐剧,有说有唱,音乐往往都是当代流行歌曲的形式。这种戏在伦敦舞台上占很重要的地位。目前最热门的三出是:《耶稣基督大明星》、《奥列弗尔》和《埃维塔》。《奥列弗尔》是根据狄更斯的小说改编的,其中的童声歌曲非常好听。《埃维塔》讲的是阿根廷庇隆总统夫人的故事,其中一首歌曲《不要为我哭泣,阿根廷》红极一时,几乎人人都会哼这首歌的调子。《耶稣基督大明星》这出戏到去年十月为止已经演了两千六百二十场,有一百五十万人看过这出戏,而现在仍然每晚在伦敦演出。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呢?这出戏就是讲耶稣被犹大出卖牺牲的故事,这在西方世界是人人都知道的情节,但是经过剧作家和导演的处理,它的现实意义更加突出了。服装、布景都改成现代,舞台上还有游泳池等,当然其中的歌曲亦颇受欢迎。这出戏前几年已经拍成电影,还多次在电视上播映。
上面所举的话剧和音乐剧只是几十个剧目中的极少数几例。认真算起来,伦敦同时上演的戏不下三十种,如果每晚看一个不同的戏,要连看一个月才能看完。
英国戏剧界的一些变化
英国现代戏剧究竟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众说不一。但是大家都认为一九五六年五月八号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的三幕话剧《愤怒的回顾》上演是一个转折点。这出戏的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杰米是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干过新闻工作,搞过商业广告,替人推销过吸尘器,而最后同人家合开了一个小糖果店。他的妻子艾丽森却出身于中上层人家,父亲曾在印度当过军官。杰米和艾丽森的关系很坏,两人除了肉欲强烈时候好一阵之外,经常吵闹。杰米一直对艾丽森讽刺嘲骂。艾丽森发现自己有了身孕,瞒着杰米回娘家去住,而杰米则同一个女演员海伦娜恋爱,进而两人同居。但海伦娜后来觉得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是邪恶的,于是就离开了杰米而重返舞台。艾丽森的孩子不久死去,她又回到杰米这里。他们俩人最后决心相互妥协,因为他们“象疯疯癫癫的、略带凶恶而又很怯懦的小老鼠一样,感觉到四周都是钢铁制的夹子”,所以只有妥协一条路可走。
这出戏上演之后报纸的评论都表示欢迎,但又几乎都带点嘲笑的口气。后来,《观察家》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把它捧上了天,而且还对象毛姆那样的作家骂了一通,以示对老一辈的剧作家挑战。的确,英国舞台戏的主题自那时起有了一些变化。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专门取悦中产阶级观众的、局限在上层社会客厅中的戏了。即使是肖伯纳也还不够。人们要求戏剧能更广泛地反映生活。其必然的结果就是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出来。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深化,而作为知识分子的一些剧作家看不到解决办法而变得绝望。这种心理在另一个较出名的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t Beckett)的《等待戈尔多》这出戏中表现得最明显。
《等待戈尔多》写于1952年,原来是用法文写的,又由作者自己写成英文,于1954年在纽约出版,1955年在伦敦首次上演。这出戏就是所谓荒诞派戏剧的首创,它要表现的是“人类的生命完全没有意义”这个主题。此剧没有情节,没有连贯的行动,也没有可以归纳起来的人物性格描写。这出戏有人说是胡闹,但也有人说极其深刻。剧中主要是两个无业游民在乡下一棵树旁等待一个名叫戈尔多的人,后来又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奴隶,一个是奴隶主。结果等来等去戈尔多也不来,戏也就结束了。有人问作者塞缪尔·贝克特究竟戈尔多这个人代表什么,他回答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写进戏里去了。”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由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了所谓“福利社会”——一个明显的阶级妥协的产物。这当然会反映到戏剧中去。主题的变化与此是有直接关系的。除了上述的一些所谓“愤怒的一代”的作品之外,舞台上的确出现了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比如根据罗伯特·特来索尔的小说改编的话剧《穿破裤子的慈善家》以及描写美国工人运动的烈士周·黑尔的歌剧《不死的周·黑尔》就是最好的例子。
经济基础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国的戏剧界原来是完全倚靠票房收入的,而现在国家艺术协会能出一部分钱来支持某些剧团。到了六十年代成立了国家剧院,可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媲美,他们在泰晤士河南岸的三个现代化国家剧场上演的剧目非常广泛,从十七世纪剧作家康格里弗到肖伯纳、旭恩·奥凯西以及当代剧作家的作品都包括在内,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由于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电视的普及,戏剧这个概念有了变化,人们对职业演员的技巧要求也提高了。尽管上演一些古典戏剧,导演、演员也尽量想办法把戏演得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如果仍然象过去那样弄些布景,幕开幕闭这样演出,恐怕引不起观众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剧场的设备也有很多变化,使戏剧工作者有了更广泛发挥想象的余地,因此再拿过去的一套东西来炒冷饭就没人要看了。去年和今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上演的《错误的喜剧》和《驯悍记》,导演的手法就很新颖别致,把莎士比亚原作的精神表达得更突出,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福利社会”毕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票房价值对英国的大多数剧团来说影响仍然重大。由于近十几年来飞机票价不断下跌,所以各国旅游的人数大量增加,英国戏剧界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游客。从伦敦舞台上看,有些戏专门是吸引游客的。比如,根据阿嘉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改编的《老鼠夹子》一剧,从1952年开始上演至今竟然连续上演了二十七年,现在仍然每晚演出,几乎场场客满。这个戏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但是它已成为吸引游客的“伦敦传统”了,所以还继续演下去。
英国当代的剧作家
舞台上有那么多戏上演,就得有人写剧本。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剧作家就不少,而当代的剧作家更多。据统计,所写剧本已搬上舞台的剧作家英国现在有四百多个,由于篇幅关系不能一一介绍,我只拣几个最有意思的剧作家谈一谈。
最近在伦敦舞台上常有新剧本上演的是汤姆·斯托帕德。他1937年生于捷克斯洛伐克,过去曾经当过记者。他的创作往往是主题非常严肃但却以闹剧的形式表现出来。1972年写成《跳跃者》,1974年《滑稽戏》。现在上演的两出戏是《家丑》和《夜与日》。前者讽刺英国某些国会议员,揭露他们不可告人的私生活。后者一反他的惯常作风,比较严肃,写的是英国新闻界,背景则是在非洲某个民族独立国家。汤姆·斯托帕德的剧本虽然手法比较新颖,但表达的思想却并不新。这从他在《夜与日》中所描写的非洲民族主义领袖的形象以及戏中一个白人妇女的形象中就可以看出来了。他并没有脱离西方资产阶级对黑人领袖以及妇女的看法,只是在戏剧形式上变变花样罢了。他新近又写了一个剧本,不久即将搬上舞台,剧名中提到哈姆雷特和马克白斯。
另一个值得一提比较有才干的剧作家叫戴维·海尔(David Hare)。他于1947年生于英国南部,当过导演。所导演的戏都是当代剧作家的作品。他自己的风格是冷静理智、稍带讽刺。他所写的多半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对现今的影响。比如在1975年所写的《牙齿和微笑》及《翻身》两个剧本就是这种主题。后者描写的是中国一个农村中由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如何进行斗争的故事。这出戏在1976年爱丁堡艺术节中上演颇得好评。1978年写《丰衣足食》,这是一个所谓战后布鲁斯的剧本。由他导演的电视剧《痛击希特勒》非常成功。他今年只有三十二岁,却已经成为英国戏剧界中的拔尖人物了。
上文所提到的剧本《愤怒的回顾》的作者约翰·奥斯本于1929年生于伦敦,曾经当过演员和新闻记者。他的剧本《愤怒的回顾》自然很重要,但其它的剧本象1967年写的《路德》,1964年写的《不可承认的证据》以及1965年写的《我主张爱国》都很有份量。去年伦敦舞台上又重新演出了他的《不可承认的证据》一剧,电视上放映了对他的访问记,并介绍了这出戏。从这些剧本看来,约翰·奥斯本应该重新对过去探讨。他在剧本《愤怒的回顾》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青年人被压抑、自我怜悯的感情开创了英国新的戏剧内容,不过他并非局限于写这种气氛的剧本。
哈罗德·平特(Harold Pinter)1930年生于伦敦,1949年从一所文科学校毕业后就当了演员。到1957年才开始写剧本。起先只写些小品,在广播和电视上演播。1960年写了一个长剧《管理人》。这是属于《荒诞派》的戏剧,特点是剧中不时有停顿和冷场,而整个戏充满了敌意、可怕的气氛,但对话有时又很可笑,是典型的悲喜剧。他的剧本《背叛》去年在伦敦上演,今年又重演了他的另一个剧本《旧时》。有的批评家则称他的作品为“恶意的喜剧”。他想要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不能交流这样一个概念,其本身也够荒唐的了。他写的其它较有名的作品是:《矮子》和《归家》。
英国也有类似象中国的相声那样通过对话来讲笑话的表演。很出名的一段叫做《边缘之外》,其作者和表演者是艾伦·贝内特(AlauBennett)。他也是英国现代出名的戏剧作家。他生于1934年,原先是在大学中搞学术研究的,后来变成了演员,又写了剧本。作品有《四十年后》、《故国》等。
最后想提一下一个很年轻的剧作家斯蒂芬·波里亚柯夫(StephenPoliakoff)。他1952年生于伦敦,第一个剧本被搬上舞台时他才十六岁。他1978年的新作叫做《隔河喊叫》,描写这一代年青人在城市的废墟中企图在暴力中寻求自身的解救。
英国戏剧的前景
英国戏剧界中私营和受国家支持的两种类型的剧团目前看来前景均不大妙。受国家艺术协会资助的国家剧院等由于刚上台的保守党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而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类专靠票房收入来维持的剧团也因整个社会经济不景气而日益衰落。政府的增值税使戏票越来越贵,看戏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这些剧团因为没有钱,所以不能轻易调换剧目。除了《老鼠夹子》演了二十七年之外,另有几出也演了七、八年了,大都是迎合游客以低级趣味、色情等来吸引观众的戏。在一出名为《啊,加尔各答》演了八年至今仍在上演的音乐剧中,演员在台上把衣服脱得精光,以此来吸引看客,其音乐和文学方面是毫无价值的。
对于究竟应该发展哪一种剧团,正象对英国经济应该怎么办一样,有很激烈的争论。保守党政府削减公共开支,减少了许多派给艺术协会的钱,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剧团自负盈亏,朝私营方面退去。然而发展私营剧团是否行得通呢?对英国戏剧的质量和戏剧繁荣有否帮助呢?这也还是一个大问号。从前面谈到的私营剧团演出的情形看来,恐怕发展私营剧团也不能达到目的。
不久前,伦敦很多演员和戏剧工作者举行游行示威,抗议政府增加增值税等,似乎并不起什么作用。即使政府减税,增加补贴也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英国戏剧的真正繁荣看来如果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解决,那就不会出现,英国大批有才华的戏剧工作者就没有用武之地,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
英国当代的戏剧和剧作家
江山不好坐
黑脸琵鹭的空间
生命也有“大气层”
幽暗大厅的芳香
“纸面的设想”
泊定在土地上的船
多彩的鉴赏
世纪末的回顾
一部成功的劳作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