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怀念叶公超老师
作者赵萝蕤
期数1989年07期
  陈子善先生约我写一篇回忆叶公超老师的小文,我太高兴了。
  但是从哪里谈起呢?
  我是一九三二年大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外国文研所当研究生的。在此以前,不是不知道叶公超先生是何许人。我在燕京当学生时曾在朗润园的草坪上演出过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充当女扮男装的罗莎林。那时候听说叶公超老师也来看了,并且有人指出,“呶,那就是他!”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好朋友;因为和梦家的关系,我也和闻先生熟起来。闻先生创办《学文》这个短命的杂志时让我翻译外国的文艺理论,自然就知道有个才华出众的叶公超先生,外国文学专家。不过当他的学生则是一九三二年以后的事。
  我是个拘谨怕羞的姑娘,严肃安分得像座山一样,而他那时还没有结婚,我只是偶然到他那坐落在北院的家里。他屋里的书架遮满墙壁,直碰到天花板。我上的课是文艺理论。他在这方面信息灵通,总能买到最新的好书,买多了没处放就处理一批,新的源源不断而来。他一目十行,没有哪本书的内容他不知道。作为老师,我猜他不怎么备课,不像后来我自己当老师时恨不得字字句句都早早准备好才上堂去。他只是凭自己的才学信口开河,说到哪里是哪里。反正他的文艺理论知识多得很,用十辆卡车也装不完的。
  我没有跟他学当代文学,后来戴望舒先生约我翻译艾略特的《荒原》。那时已是我当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我的“译者注”得益于美籍教授温德先生。
  然而很可能叶老师的体会要深得多,这在后来他为我的译文写的序中可见一斑。温德教授只是把文字典故说清楚,内容基本搞懂,而叶老师则是透彻说明了内容和技巧的要点与特点,谈到了艾略特的理论和实践在西方青年中的影响与地位,又将某些技法与中国的唐宋诗比较。像这样一句话:“他的影响之大竟令人感觉,也许将来他的诗本身的价值还不及他的影响的价值呢”。这个判断愈来愈被证明是非常准确的。
  我在请他写序时他说,“要不要提你几句?”我那时年少无知,高傲得很哩,回答“那就不必了”。现在想起来够多么愚蠢,得他给我提些意见,不管是好是坏,该多么有“价值”呢。
  后来他结婚了,夫人是我在燕京时的一个比我班次高的同学。我有时到前铁匠营他们的寓所去串门。他们的生活令人羡慕:一所开间宽阔的平房,那摆设证明两位主人是深具中西两种文化素养的。书,还是书是最显著的装饰品,浅浅的牛奶调在咖啡里的颜色,几个朴素、舒适的沙发,桌椅,台灯,窗帘,令人觉得无比和谐;吃起饭来,不多不少,两个三个莱,一碗汤,精致,可又不像有些地道的苏州人那样考究,而是色香味齐备,却又普普通通,说明两位主人追求的不是“享受”而是“文化”;当然“文化”也是一种享受。
  如果说叶老师什么地方有点令人不十分自在的,也许是他那自然而然的“少爷”风度,当然决非“纨绔子弟”的那一种。也许他的非凡才华使他有时锋芒毕露,不过绝没有丝毫咄咄逼人“拒人于千里以外”的味道。人们还是喜欢听他天南地北的神聊。我这位老师的“修养”是不凡的。
  后来就是日本大举入侵的战争年代了。清华大学和别的大学一起从长沙到南岳,到昆明,到蒙自,又回到昆明。我已记不大清了,似乎夫人和女儿没有跟着老师到昆明。至少他似乎没有什么家可供人们串门的了。相反,叶老师有时到我家来,因为我那时已和梦家结婚。那还是南下以前的事。他送我们的结婚礼物是一个可作灯具的朱红色的大磁瓶,矮矮的一个单人沙发床,一套带着硬壳的哈代伟大诗剧《统治者》。
  一九四四年我们取道印度乘运兵船去美国,从此就没有再见到叶老师,只和居住在美国的夫人通过几封信。一九八一年我重访美国,于年底在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那里听到叶公超老师逝世的噩耗。我于一九八○年重新详细修订了《荒原》,并在多处发表,但却从来没有同时发表过叶老师写的那篇十分精彩的“序”。现在这篇序已经收在陈·秦两位先生合编的《叶公超散文二集》中,那就太好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