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对世界保持“陌生感”
栏目海外书讯
作者竹桑
期数1989年11期
  斯坦利·康葛德(Stanley Corn-gold)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德国文学教授、卡夫卡研究专家,曾把大量卡夫卡的作品译成英文。最近他有一本新书,叫做《卡夫卡传》。为人作传,当然要写人——这是我们的看法,康葛德却不以为然。他那后结构主义的科班训练告诉他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大堆纷繁复杂、连环套一般的信号、比喻。卡夫卡是什么?不过是作品叙述结构、寓言框架的演变。这一点有卡夫卡的自述为证:“当我在肌体中逐渐感觉到写作将是我整个存在所要选取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时,所有的一切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那些能够给我带来性的快感、衣食住行的满足、哲学的思考,以至音乐的享受的能力都变得毫无意义了。”不理解卡夫卡这个人为的“变形”,就不理解《城堡》里的主人公K的梦魇一般的经历、梦魇一般的现实、梦魇一般的结局。一方面官僚机制变得象人一样复杂,另一方面人变得象机器一样单调。这样看来,康葛德的观点的确相当深刻。
  康葛德大概绝对不会赞成追寻《城堡》女主角弗丽达在生活中的原型的做法的。但是根据布伯-努尔曼(Margarete Buber-Neumann)和她的女儿亚娜·科尔娜(Jana erná)的看法,生活中有一个女人非但触发了卡夫卡的灵感,而且把自己的气质传染给了他,这就是卡夫卡的密友米琳娜。努尔曼在《卡夫卡的米琳娜》中这样写道:“最使我惊诧的是米琳娜身上那种神秘的气质。她好象不是从生活中走过,而是滑过。即使在快乐的时候,她的眼里也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使人觉得她在这个世界上是个陌生人,而且无法挽回。”这种“陌生人”的恐惧与悲哀与《城堡》里的K感觉多么一样。当K和弗丽达躺在小酒店里满是啤酒印迹的地板上一起过夜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逝去,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两个人象一个人那样呼吸着,两颗心象一颗心那样跳动着,在这段时间里,K只觉得自己迷失了路,或者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国度,比人类曾经到过的任何国度都远。”在现实中,也是这种相互的“陌生感”吸引着卡夫卡和米琳娜,在他们之间维系着一种虚幻的、却因此是永恒的感情。正因为如此,两个人最终也没有结合,虽然卡夫卡因为米琳娜解除了婚约,但是米琳娜却深知结合只能意味着失去。她在一篇散文中曾经写道:“如果两个人抱有幸福的幻想而结婚,他们实际上使幸福变得不可能。”这句话也颇得卡夫卡那似是而非、真真假假的文体风格的妙处。
  对这个世界没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就无从对它分析、批判。这一点大概应该算是卡夫卡和米琳娜共同的感受和信条。越是现实的东西,越可能是虚假的。米琳娜在卡夫卡死后投身于捷克民族反对纳粹的斗争,成为一个锋芒毕露的新闻记者。她在捷克共产党报纸上大声疾呼作为一个光荣的捷克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要宣传顽强忍耐、鼓足勇气、无所畏惧,宣扬真理。不过,大概也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得她最终被左派逮捕入狱,直至去世。
  K在城堡周围逗留的时间越长,那种陌生的感觉便越强烈。作家卡夫卡也一样。他在小说里的加入与变形,使他能够通过小说构造一个充满了复杂隐喻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如同那个森然独立的城堡,与下面芸芸众生对峙着。这一点米琳娜是最清楚,只不过她不如卡夫卡巧妙。
  Stanley Corngold,Franz Kafka:Thenecessity of for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argarete Buber-Neumann,MilenaTranslated by RalPh Manheim Coll-ins Harvill
  Jana Cera Kafka's Milena Transl-ated by A.G.Brain Souvenir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