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日本的产业政策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王正良
期数
1990年05期
战后的日本依靠正确的产业政策和工业主导部门的作用取得了经济上的辉煌成就,那么日本究竟依靠怎样的产业政策创造奇迹的?看了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编著的《日本产业政策》,了解了这其中的奥秘。
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战败到进入高速增长以前的复兴期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中心目的是建立新的主导部门并实现主导部门企业的合理化。第二个时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的中心是调整设备投资,建立新的产业秩序,确立综合能源对策,并在旧的主导部门开始衰退时扶植新的产业,以建立更新的主导部门。以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机为标志,日本的产业政策进入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除了公害对策和对长期萧条产业以及贸易摩擦进行调整外,继续扶植和加强作为主导部门的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飞机等新兴产业。那么,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如何扶植、建立新的主导部门(以钢铁工业为例)并及时进行主导部门的转换以确保经济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的呢?
战争刚结束时,日本经济政策的总任务是将生产和生活水平从大幅度下跌中恢复过来,实现重建。产业政策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把受到战争打击的工业恢复过来。但日本政府并没有把恢复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作为唯一最高目标,而是有目的地实行产业复兴政策——倾斜生产政策。所谓“倾斜生产政策”,就是“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侧重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就是这样试图以煤炭和钢铁这两个部门为轴心,双方互相促进,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达到提高工矿业生产水平的目的”(见《日本的产业政策》第34页)。一九四六年,吉田茂内阁采纳了这一政策,其良苦用心显然在于把钢铁工业建成产业复兴时期的主导部门,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钢铁工业在产业复兴时期是日本政府制订、实施产业政策的主要对象,受到了多种保护和扶植政策的干预。在钢铁工业刚从战争的打击下恢复元气的时候,又立即制订了新的针对钢铁工业的产业政策,以实现钢铁工业的产业合理化、现代化并加强国际竞争能力。一九五一——一九五五年,日本对钢铁工业实行了第一次合理化计划,也是日本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其重点在于实现轧钢设备的现代化。因此,日本政府在外汇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不惜血本,花巨资引进美国阿姆科公司的带轧钢机及其操作技术,从而将国内炼钢企业落后的递回式轧钢设备更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带轧钢机。一九五一——一九六○年,日本政府对钢铁工业实行了第二次合理化,一方面继续推行第一次合理化期间的设备现代化,同时将重点放在新建高炉和纯氧顶吹转炉、实现设备的大型化及完善生产一贯制上,从而“使各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比第一次计划期间有了显著提高”(见《日本的产业政策》第289页)。显然,第一次、第二次合理化计划促进了设备的现代化和引进外国技术,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作出了贡献。
尽管如此,五十年代时期日本的钢铁工业国际竞争能力还处于相对劣势,因此还受到进口竞争的压力。为了保护处于幼年时期的钢铁工业,政府对进口和关税实行了极严格的控制,这就是外汇配额制和高额关税。“可以说,特别是在五十年代,通过外汇配额制实现的非关税壁垒,保护了日本钢铁工业免受进口竞争的压力。”(见《日本的产业政策》第296页)这样,日本的钢铁工业得以在一个相当稳定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此外,为配合合理化计划,日本政府还在贷款、税收、引进技术等各个方面实行特殊政策。以引进技术为例,政府就在进口外国机械技术的外汇预算上对钢铁工业采取了重点分配的优先措施。这样,钢铁工业在外汇短缺的条件下,优先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带轧钢机操作技术,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法、连续铸造法,这些技术的引进为以后技术效率的提高奠定了重要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从一九五一年起,钢铁工业成了实行特别折旧制度的工业部门,其主要设备被指定为特定机械设备,这意味着“特别折旧制度在更长的时期内,对钢铁工业的设备投资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第二次合理化期间,特别折旧制度起了积极作用,同时,特别折旧作为设备投资的资金来源起了重要作用”(见《日本的产业政策》第293页)。
日本的钢铁工业作为政府悉心扶植的主导部门,果然不负众望。从五十年代前半期,粗钢产量显著增加,一九五五年的产量为九百四十万吨,到一九六五年增加到四千万吨,到一九七五年则猛增至一亿零二百万吨,日本成了世界举足轻重的钢铁大国,不仅国内钢铁价格下降,而且出口大幅度增加。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主导部门的回顾效应,日本钢铁工业技术效率迅速提高,在炼设设备、技术方面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并输出炼钢技术和设备。作为主导部门的旁侧效应,日本政府在技术引进、贷款及税收等各方面为推进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系列配套的制度,从而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积极的软环境。比如,“通过对钢铁工业优先分配外汇,技术引进认可制,成了一项促进技术引进的政策。”(第295页)作为主导部门的前向效应,钢铁工业的发展又为造船、汽车、精密机械等新的主导部门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萧佐伍郎曾经评论说,没有钢铁工业的发展,日本的汽车工业和造船工业将是不可想像的。
(《日本的产业政策》,〔日〕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八年五月第一版,3.00元)
日本的产业政策
“生漆点睛”辨
经济学中之“稀缺”
“夜深闻私语”
玛丽·惠特豪斯退休了!
法国的文友会和作家手册
访日本文艺春秋社
艺术家的洞察力
《费正清评传》杂感
“我不想消失在黑暗中”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