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灵魂:寻找新的地址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黄集伟
期数
1990年10期
美国作家斯特兹·特克尔新近编撰的《劫后人语——第二次世界大战亲历者谈话实录》虽仍旧保留着《美国梦寻》中略胜一筹的气度、魅力和令人震惊的细节,但是,《美国梦寻》中奔突洋溢的那份活力和疯狂,在《劫后人语》中尽都被一种粘稠的阴郁替换下来。整部书全如一阙哀音缭绕的如歌的行板。特克尔先生用他那份老辣而又圆融的笔墨,在那被百合花装饰,被蜘蛛、甲虫、野蟹、扁虱和白蚂蚁占领的墓地中殷勤地梳理和寻找着。于是,灵魂的残骸和那些也曾十分甜脆嘹亮的喉咙一起,鸣奏出一曲悲凉深幽的双重奏,使人悚然,令人良思。
这部书中几乎所有被采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予者或亲历者——从元帅到列兵,从一般员工到街道居民,从工农商学到老少妇孺,在他们回首往事时,几乎都情不自禁地裹携了令人颤栗的哀凉和呼天抢地的忏悔。从这哀凉和忏悔中我意识到:即使是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已经被历史拴了死扣儿的战争(特克尔原书名为《“The GoodWar”——An Oral History of wolld war Two》),人们的普遍心情(自然也包括特克尔先生本人的情感取向)与已进入博物馆而成为史迹的“往事”,仍然尖锐而醒目地矛盾着。心灵情感的车与史迹史实的车并未严丝合缝地跑在同一条轨道上。在这里,仅仅用“厌战情绪”之类的老套,是很难概括和解释这种矛盾的,至少在这里,我们可以略作解释的是——人心与人情不仅不可能承受法西斯粗暴专横的蹂躏,而且也不可能容忍哪怕细如毫发的差池。人心与人情就像新生婴儿纯净蔚蓝的眼波,半粒纤尘也难容身。在战争带来的灾难中,最令人悲哀的不仅在于它的滥杀无辜,涂炭生灵,而且在于它迟早都将泯灭人性中碧草一般芬芳的善良而将人们心灵的园圃扭曲成一座蛛网密布冰凉阴冷的牢狱。这是比已经发生的可怕更为可怕的事情!
一九四四年六月,斯莱吉尔应征加入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一个部队,那一年他十九岁。他回忆这场亲历战争的突出特点是他叙述中感受更多、感触更深的不是参加战 争一事本身的历程,而是一个年轻人心灵和情感的历程。参战伊始,他的性情温顺得像一只绵羊,他厌恶暴力,厌倦恐怖和一切可怕的东西。战事中,他有许多的不习惯:战友对着日俘眉心那清脆的一枪使他心惊肉跳;同伴们用尖刀顶住尸
灵魂:寻找新的地址
有话好好说
绿叶·人·个性
略论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
耳朵的样子如何宁静
“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美国诗人”
非常有意义而又相当艰巨的工作
善恶:两种政治观与国家能力
冷眼向洋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