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在人生的天平上
作者费孝通
期数1990年12期
  我的前辈,“五四”运动时代的青年中,确有许多后来成长为这个世纪我国学术事业的奠基人。他们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有较广阔的学术底子,凭一己的天赋,在各自的专业里,执着坚持,发愤力行,抵得住疾风严霜,在苛刻的条件下,不求名,不求利,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我国学术的基础,打下一个个结实的桩子。不久前永息的吴泽霖先生就是其中我熟悉的一个。
  吴泽霖先生一生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专业是我国少数民族博物馆事业。正如一位长期协助他工作的同志所说的:“吴老为我国少数民族文物事业的发展灌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他走到哪里,就把这专业的种子撒在那里。他这种锲而不舍地追求科学、振兴民族文化事业献身的精神,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殉道者的境界。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创始人和最有权威的民族博物馆专家。”
  博物馆的事业在中国已有百来年的历史,如果把私人对珍贵文物的收藏作为博物馆的起源点,那就更其源远流长了。但是少数民族的文物能在博物馆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据我所知,那是从吴泽霖先生开始的。
  吴泽霖先生早在抗战开始,随大夏大学由上海西迁贵阳。他就在该校建立了民族文物陈列室。一九四0年在贵阳举办了三次贵州省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这是少数民族文物在贵州第一次公开展出,当时报纸誉为“国内首创”。
  这“首创”的意义是深远的。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就在那些年里,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国民党正在大肆鼓吹大民族主义,根本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