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教学理解过程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张志勇
期数
1991年09期
《人的潜能与价值》一书中,罗杰斯谈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中提到“我们在教育上对如何推动学习过程的理论尚未达到我们关于医疗进程的理论那样准确和完整的程度。”然而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学理解过程的检测标准。
如何保证一个正常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是每一个履行职责的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优秀的老教师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用自己的全身心的投入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精彩地回答着这个问题: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一桶水显然不是指讲出来的那一杯水,那么这一桶水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仅仅是作为知识贮备,不一定要发挥作用吗?不是,这一桶水是保证理解的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有生理物质基础的,是可以检测的。以下拟从理论上建立一些准则,作为检测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改革的标准。
教学理解过程的生理物质基础是电化学过程和血液的流动过程。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是把人的颅骨用玻璃来代替,这样就可以明显观察到,人在接受语言信息的过程中伴随着血液的流动,红白图案变化的时间节奏和语言的节奏是同步的,不能以为血液流动时间象电流动时间一样快,可忽略不计。事实上在人脑中,电的传导不是电子传递速度而是离子的传递速度,也不可忽略不计。
从心理现象观察,讲授过程中与说出来的媒介语言层(台词)相伴随的思考语言层(潜台词)是内容丰富的多层结构,是由可以说出,但通常来不及说出的内容构成,而且牵连到下意识的体验层,形成意识流。
我们把这除去媒介语言层余下的不显见但确实存在的电血流称为思想流。思想流是有惯性的,神经电子流不是电子流,也不是离子流,而是离子状态的一种低速传递,除了逻辑规律,还必须服从电场电路流体力学的制约,必须因势利导,节能高效,才能在生物体内行得通。
为了遵从这些自然的规律,教学过程应该:
一、思路必须连贯:媒介语言的逻辑链是离散的、顺序的、局部的,与之伴随的思想流却有连续性,高度并行性和整体性,目的性(不是弥漫的联想)以及事件驱动性等。这些性质一旦破坏,媒介语言失去了思想流的伴随就成了鹦鹉语言,这是教学过程应当避免的(这时通常可查出系统性的逻辑错误)。想到的总要比说出来的多得多,媒介语言是思想的自然流露,不可孤立进行,这就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思想是主动的、生动鲜明的;语言(理论)是灰色的,是思想带出来的,不可生硬外加,只有一杯水是不行的,语言将失去光彩。特别可以检测的实践标准是:思想在时间上超前于媒介语言。
二、思想必须超前于媒介语言:被媒介的两个独立思考,在媒介语言突然中止时,都能感觉到下一步的自然发展是什么,如果不能,说明独立思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对教学双方都不是好事情。内容熟的教师可因以前思考过,现在没有重新与同学一起思考而失去感觉。为了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整思考,教师要重新与学生一起进行思考。
三、两个独立思考要保持丰满与同步:教学双方基础不同,两个独立完整的思考有不同的性质,如果教师把课讲油了,失去了新鲜感,媒介语言滚瓜烂熟,词语虽然不少,但会失去光彩,达不到应有的艺术魅力,这时往往出现时间节律上的不同步现象,内容的难易程度与时间分布不匹配。
四、追求的效果应当是把学生带到深深的思考中去,当你精彩的演讲结束时,他们以致忘记了为你鼓掌。
这些就是教学环节的一般规律。
(《人的潜能与价值》,罗杰斯著,华夏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3.05元)
教学理解过程
得几而止
大胆讴歌人性的优美
芝加哥“新旧交替”之歌
《雨果传》得失谈
《太平欢乐图》:盛清画家笔下的日常生活图景(上)
“消费”、“信息”、“欲望”
《湖边旅社》
刘呐鸥一九二七年日记
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