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红楼之梦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朱良志
期数
1992年07期
《红楼梦散论》十分重视《红楼梦》以悲为主的精神气质。作者认为只有对这种精神气质有真正的阐释,才能更接近作品本身。故作者在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绘、艺术特征的追踪上都始终扣住这一点。如论史湘云,他主要着眼于曹雪芹通过这个人物所寄托的挽歌心态以及这个人物所体现的悲剧意义。他这样做,是要打通《红楼梦》和中国艺术主导精神的关系,并透过悲惋的帷幕,发现中国士人对时代脉搏的回应,发现中国人于泪中蕴育的强韧品格。
在《红楼梦》中,忧痴情,忧疑忌,忧岁月飘忽,忧残花零落,有有名目的忧,有无名目的 ……何者才是曹雪芹泪下涔涔的主旨呢?或者说这部悲剧小说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呢?作者朱彤先生通过对这一悲剧的反复审度,提出崭新的观点,认为一部《红楼梦》归根结蒂描写的是封建阶级子孙不肖、后继无人的问题。大观园这一理想世界的坍塌,清净天地的污染,对爱的荼毒,对人性的戕害等,都与这有关,这是打开《红楼梦》悲剧迷宫的一把钥匙。全书以此为线索,描写了两种不肖,一是叛逆者的不肖,以贾宝玉为核心;一是骄奢淫佚的不肖,以一批流连声色狗马的恶少为主。两种不肖都推动着这一钟鸣鼎食之家一步一步走向衰亡,显示出新生力量的一片新绿。作者由此得出结论:“《红楼梦》是悲剧,又是挽歌,这两种格调都渗透在主题核心问题的两个侧面——两种‘不肖’的描写中。悲剧,是叛逆者‘不肖’的悲剧;……挽歌,是腐朽者‘不肖’的挽歌,是追念逝去繁花的挽歌,也是对整个家族、阶级必然没落命运的挽歌。”这种思路为《红楼梦》主题研究注入了活力。
这部论集使我极感兴趣的是一些考据文字。这样的文章构制精巧,浅斟细酌,把古谈今,意味悠长。一个语词的考辨,一个典故的研习,或者一件小事来龙去脉的描述,都言之凿凿、头头是道。这些虽多是枝微末节,但往往是解答一些重要问题的纽结,能从毫发处见真髓、细微处见精神,比如朱彤先生《释“白首双星”——论史湘云的结局》,从“白首双星”这一语词的考释入手,联系大量的民俗学知识,无可辩驳地指出:“双星”原是一专有名词,即牛郎织女二星,民间七七之夕相会称为“双星节”,古代典籍中有大量记载,以双星为此二星之称。因此,双星是分离的象征,“白首双星”并非白头偕老,而是两相别异,此恨绵绵。三十一回回目所“伏”就是史湘云未来的不幸命运,它与判词、册图的内容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宝湘结合决无可能。
在红学中,考据如同不贞的媳妇,名声是不好的。“旧红学”在考据中求“索隐”,错把小说当历史;“新红学”在考据中求实证,欲以曹学代红学。近世红学,力矫考据之弊,推崇“独断之学”,文化的牵连,新方法的介入,无疑给红学带来了生机,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至产生不愿沉潜以考索,惟愿恃才以驰骋的尚虚学风。由朱彤先生的考据之例,使我想到:红学研究还需要真正的考据,还需要对文本的“细读”。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对客观对象基本认识基础上的,没有对本事的确认,似乎谈不上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研究。
如何步入《红楼梦》的艺术堂奥,历来研究者各有其招数,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平心而论,有不少研究是有明显的游离的,八十年代之前,我们喜欢用苏联的文艺理论术语去套用,以至鲜活淋漓、在在有别的艺术现象常常在一些固定僵化的模式中显得黯然失色。八十年代以来,套用西方现代美学文艺学术语亦成为一种习尚,它确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并没摆脱以前的游离状态。朱彤先生的红学艺术研究也感受到这时代气氛的影响,但他却在努力开拓另外一条道路。即植根于本民族的艺术理论来论述《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以曹雪芹使用的艺术理论来研究他所创造的艺术现象。朱彤先生的一系列探讨《红楼梦》艺术的论文,着重于寻找曹雪芹的内在理论标尺和审美趣尚,以此去探讨其创作的特点。如在《论<红楼梦>人物性格补充艺术手法》一文中,作者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辩证原理出发,对《红楼梦》艺术表现中互为补充的手法作了详赡的分析,归纳出“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虚实相生,彼此互藏”三个要点。“相反”从“反者道之动”的古代哲学观念中转出,“相辅”又根源于“两物相对待,故曰文”的古典和谐美思想,而“虚实”则是古代艺术辩证法的精髓之一(作者根据艺术辩证原理将其分为以实补虚、以实衬虚、就实见虚、假虚见实四个细目),以此证之于原作,莫不款款有证,似从原文精神中自然拈出,使读者感到非常贴切。
这种概括不是以传统文化的一般表征来对号入座,实际上是对曹雪芹艺术辩证思想的一个提炼。曹雪芹深谙中国古代艺术辩证原理,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描写,七十二回通过湘云、翠缕之口对阴阳相摩相荡原理的阐释等便是显证。朱彤先生的这种艺术分析方法可谓深原古人之用心。他在谈到研究方法时说:“将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放到中国哲学、文化的宏观背景中予以考察,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原其本然,观其流变,探其渊奥中所具有的大美。同时又不强古人之所难,循顺其固有形态去擘肌分理,欲原古人用心之所在。”这话是信而有征的。
(《<红楼梦>散论》,朱彤著,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二月版,6.00元)
红楼之梦
《中国历代服饰》一疑
圈外人语
好书还是有人买
理解严复
英雄与反英雄
偏见文化论
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纪德的恩怨
模糊的背影
战争与和平:三千年前留下的思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