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也说“钗黛合一”
栏目读书短札
作者徐静静
期数1993年03期
  记得一九九二年初《上海文学》有王蒙的一篇论《红楼梦》的文章,认为薛宝钗与林黛玉其实是作者曹雪芹心灵深处女性美的两重标准,或曰两难境地,从外形到心灵,犹如环肥燕瘦,无所谓褒贬抑扬,而是各有千秋。在编者按中,此论还被认为是独到新颖的发现。
  其实无独有偶,说不定还有三有四呢。林语堂早就指出过,喜欢林黛玉者是理想主义者,喜欢薛宝钗者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难道不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包括作家)的身上?林语堂还接着说喜欢晴雯者有可能成为作家。其理由是晴雯天真烂漫不拘小节有点象小品文。
  如果此论可以成立,那么是否可以推而广之:贾宝玉与薛蟠也是作者曹雪芹心灵深处善恶美丑雅俗细粗两重性的反映?要不然,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秦可卿初试云雨之后的漫长岁月,是怎样处理自己的肉体骚动的?曹雪芹显然回避了这一点。而诚如张爱玲指出的以肉体悦人与以思想悦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曰虽有文野之分,却无高低之别,因为人毕竟既不是神也不是兽,而是社会文化中的人。再者,我之所以说王氏的观点并不新鲜,是因我早在一九八七年湖南文艺版的《爱与文学》(莫达尔著)中还见到过这样的创作心理分析:反派人物也是作者的化身,是作者恶性一面的反映。据此,相当多的艺术作品反面人物比正面人物通常更形象更生动更真实更可信,莫不是作者对自身恶性的一面体察更深,也更谙熟,因而尽管在作品中乔装打扮(不失理性)也轻车熟路,自觉不自觉地充分地再现?天哪,人性更多的是恶!
  不过,莫达尔也并非是此论的始作俑者,据我所知也是众所周知,追根溯源,这有点弗洛伊德的味道。
  人性恶也罢,反正惩恶扬善正是艺术的宗旨或功能之一,乃至成为永恒的主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