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德里达现象
栏目
远眺巴黎
作者
吴岳添
期数
1994年07期
雅克·德里达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一九三○年七月十五日生于阿尔及尔的一个犹太家庭,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二十余年,一九六七年发表《论语法》和《文体与差异》,因提出“解构”理论而闻名于世。自从拉康、福柯和阿尔杜塞去世以后,德里达成了人们所说的“六八年思想”的最后的代表人物。然而他在法国文化界的影响远不如萨特或福柯,除了一些弟子之外,法国很少有哲学家认同他的学说,他自己也抱怨许多大学和宣传媒介从七十年代初起就把他拒之门外。他从一九八四年开始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导师,看起来像是进了避难所。但与此相反,德里达二十年来在国外却受到狂热的崇拜,以至于被视为“美国哲学家”。法国《读书》杂志为此采访了德里达,并在第二二二期(一九九四年三月)上刊登了名为《德里达现象》的报道。
德里达早期所写的《论语法》、《文体与差异》,以及一九七二年出版的《扩散》和《哲学的边缘》,都属于通常的哲学范畴。但是从一九七四年的《丧钟》开始,他先后发表的《明信片:从苏格拉底到弗洛伊德及其他》(一九八○)、《普赛克》(一九八七)、《伪币》(一九九一)等著作,却被某些人看成是愚弄人的文字游戏。尽管德里达坚持认为自己的全部作品具有无可否认的连续性,他在法国哲学界的地位却在逐渐丧失。相反地从意大利的波伦亚到英国的剑桥,从德国的柏林到美国的洛杉矶,他在校园里都被视为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知识分子。用英语写作的关于德里达及其解构学说的论著,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法语,尤其是乔纳森·卡勒的《论解构》(一九八二),对美国的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里达从那时起就在耶鲁大学等地任教,至今还身兼纽约和加利福尼亚的四所大学的教授,每年都要到美国去过两个月。
德里达在美国的影响起初只限于文学研究,后来逐渐超出了文学和哲学的范围,人们开始“解构”建筑学、法学、神学、历史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以至会计学!一九八五年,纽约《时代》杂志把他的肖像作为封面,在最近一期《经济学家》杂志里,他作为唯一的法国人被赫然列入在美国最有威望的十二位经济界名人之中。国内外的不同待遇使德里达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参加各种讨论会和演讲会,接受各种奖励和荣誉,忙得不亦乐乎。
其实一般地说,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正在进行着和德里达的解构学说相反的研究。他们深受源自维特根斯坦(一八八九——一九五一)语言哲学的分析传统的影响,不可能具有德里达那样的文体,所以他们常常指责他避开了哲学讨论的基本规则。德里达承认这一点,因为他的研究不能归结为对真与假进行传统的、合乎逻辑的区别;严格地说,他的著作里没有可以被怀疑或驳斥的“哲学论点”。然而正是这种古怪的文体使他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世界里获得了成功。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哲学教授皮埃尔·福斯和吉恩·卡尔法指出:英美大学生的头脑里塞满了逻辑、科学哲学和“实证主义”,德里达使他们感到不习惯,但同时在精神上却是一种启示。他们通过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如尼采、现象学、海德格尔,这个世界比他们习惯的严肃的辩论方法更有吸引力。由此导致了一种悖论:德里达主张彻底“解构”西方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并宣布它的末日即将来临,但他本人却被视为一个形而上学者!在最近一次讨论会上,纽约的文学教授米歇尔·波茹尔解释说:美国的大学生在中学里没有学过哲学,德里达及其弟子们不幸地起到了中学毕业班教师的启蒙作用。反对德里达的人说,大学生们通常对柏拉图、笛卡尔或康德的著作一无所知,直接去读《丧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英国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当剑桥大学在一九九二年要将荣誉博士学位授予德里达的时候,大多数哲学家表示反对,并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一份题为《一个名誉问题》的请愿书。三一学院的哲学教授休·梅洛尔更是直言不讳:“我认为他的学说是愚蠢可笑的。”他们虽然因票数不敌(二○四票对三三六票)而眼睁睁地看着德里达从菲利普亲王手中接受了学位证书,但事件本身已引起了轰动。德里达不止是在理论方面受到抨击。他在耶鲁大学的朋友和同事、解构主义批评家保尔·德·曼(一九八三年去世),一九四○至一九四二年曾在布鲁塞尔发表过大量仇视犹太人的文章,一九八七年被人揭露而真相大白,德里达对此深感“惊讶和痛心”,人们因此指责解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虚无主义。还有人说他对“男子中心主义”的批判助长了美国女权主义和分化主义组织的气焰,煽起了旨在围剿占统治地位的白人男性文化的“政治矫正”运动。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阿兰·勃鲁姆的畅销书《无能为力的灵魂》(一九八七),更是向德里达发动猛烈进攻的信号。
德里达自然把这类指责和抨击斥之为“愚蠢”,但是在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让一皮埃尔·杜比伊认为,这么一来,作为解构主义堡垒的某些大学的影响将因此而大为降低,并危及德里达的声望。美国正在轻易地毁掉它崇拜过的东西:“解构”是到了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德里达现象
蘑菇、甄宝玉与“我”的探求
萨特笔下的精神分析
专业兼顾普及的尝试,是否成功?
当粮食遭遇政治
名作家与酒量
《立体交叉桥》德译本序
说“人相忘乎道术”
《致友人书》的写作时间
中国妇女何时有名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