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大雅若淡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叶文玲
期数
1995年09期
宗璞散文,总对我有反复品味的魅力,这魅力,就在于她笔下所叙所抒的,不论是记游状景还是怀人忆友,即便看来只写风花雪月的篇什,也是真情浓烈,意蕴丰厚。深邃的思悟常常掩于貌似散淡的文字之中,真知灼见又透出柔中见刚的风骨。行文造句,少有刻意的雕琢,而是全然落尽豪华的真淳,出自天然的韵致。
宗璞散文最引我动心的,是常人难及的“大气”和“大美”,譬如《三幅画》。
《三幅画》从头至尾不过两千字数,以平白不过的口气道来——从“取画”字据和挂失条都不见开头,以挂失条“赫然在焉”结束,讲叙了汪曾棋先后相赠三幅画的始末。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两千字所表述的,也绝对不仅仅是三幅画的内容和赠画的经过,而是以既精到又深刻的笔触,写活了八个人。
首先当然是汪曾棋。
同样也是散文大家的汪曾祺,无庸我再絮叨。曾被汪先生自己认可的玩笑:他是越来越被、越老越被青年(女)作家敬重喜爱的“文坛大明星”!但是我觉得,无论别人写他多少笔墨,都不如宗璞这短短两千字中的一半篇幅写得活脱绝妙;例如,开头写汪青年时代如何粉墨登场扮演了《家》中的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暗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虽然只是一个偶尔出现的配角,但几十年后的作者眼前,还印着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响着老更夫那“涩涩的,很苦”的声音。可见,“不只写戏还能演戏”“写小说还著旧诗”的多面手汪曾棋,年轻时是如何才华横溢。
然后写他的画后画,画中诗,三点两撇地写他的音容笑貌,秉性所好,甚至连落在画上烟灰燃出的小洞也不漏过,真是神来之笔,无须苦酌。再次又写:笔会同娱共舟太湖之际,汪在香烟盒纸上写诗相赠,艰难年月中,大家臃肿大棉袄在塞上相见之时,都是极简洁也极散淡的笔墨,可就在这简洁散淡中,一个才情非凡而又乐观豁达的学者文人汪曾祺,眉清目亮地跃然纸上!
汪曾棋第三次赠画,画的是水仙。画中深意是为纪念陈澄莱。落款中的一行小字,是画家明白无虞的心迹,也是和作者共同点燃的心香;因为在此之前,作者为纪念如风而逝的挚友澄莱,撰写过令人断肠却又不着痕迹的《水仙辞》。此篇一笔挂系了以水仙象征的陈澄莱,无论是画家还是作者本人,从意象上说,都有一笔两画之妙——这画中人,画中诗,都再次如泪痕照影地写活了淡泊性情而又命运凄凉“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原由”的陈澄莱!这最简洁的一笔,也是最具控诉力量的一笔,最深切的悲愤往往无言亦无泪,这一笔,不但交代了在《水仙辞》中隐去的伏笔,还将很具知识分子代表性的澄莱,所遭命运之不公,冷笔如刀地写出来了!
我历数的第三第四乃至第七个人,依文中时序排来,有兄长钟辽、学者杨周翰先生、“署名上官碧”的沈从文、父亲冯友兰,虽都是极省俭的文字,有的甚或一笔带过,可是,即便这样的片言只语,也能一字如画,我们仍能“见名如晤”地认识了这些文化人和学者。文中开头和结尾提到的那位荣宝斋的业务员,只零星几语,我们就从他那只有“荣宝斋”才有的服务态度和知识水准,悄悄认识了中华文化广场的一角,从中读出了只有宗璞散文所含的文化气息和学者神韵。
被我排为第八人的,是作者和文中的当事人宗璞。
诚然,作者自己在文中,只是个穿插始终交代如何得画的见证者。但是,就在作者不无幽默地嘲弄自己“糊涂”的叙述中,一个充满才情理趣、在友情和文化上都是“丰藏家”的宗璞,一个真正具“真性情”的女作家宗璞,再次以宗璞特有的微笑,亲切端庄地毕立眼前。
一篇两千字的文章,完成了八个形象的速写。这样的笔致笔力,宗璞之所以举重若轻地达到,就在于她拥有散文无所不在的真魂,就在于她掌握了散文世界的金钥匙:素朴、自然、真诚。
(《宗璞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版,8.50元)
大雅若淡
风在演奏来自永恒的乐句
“生漆点睛”辨
我们时代的理论姿态
医学中的非科学
社会形态不等于生产方式
文库的高低贵贱
《山海经》与现代科学
汉语的自我次殖民地化
威利斯·巴斯通《圣经别本》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