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方案”的本体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洛齐
期数
1995年12期
美术批评家尹吉男先生在一九九五年第五期《读书》杂志上就“方案艺术”撰文说:“方案艺术家”是以“方案”即“观念”来完成艺术,避免以往创作中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与消耗,超越了体能、材料、技术和空间上的任何局限,同时又可避免那些行为艺术家因“裸体行为”而遭受警察的拘捕。尹先生在该文的结尾又补充说,希望最末流的,心里未必健康的“方案艺术家”不致于拖累整个“方案艺术”。
“方案艺术”的“本体”是把艺术家的“艺术观众”以最低限度的物质化和最为直接的方式予以表达。既然是“最低限度”的物质化,那么为什么又要把它“写”成看得见的文字送到展览馆或批评家面前去呢?为什么不直接以“对话”的方式,把构思好的“方案”面对被对话者或与批评家直接进行口述?“方案”作为“观念艺术”,或许是因为“文字的画面”或“行动的画面”比“图画的画面”更能有力地表述“观念”,更宜描述悠远文化的“背景”,所以“方案”作为作品它仍然需要文字技术上详细的物质化,仍然需要把“观念”推到展览馆中,仍然要牵动一批艺术家、理论家、艺术爱好者“物质”在展览馆现场的同时共同成为“方案”,它仍然在“物质”的空间中苦思冥想地去实现人们的艰难释读和批评家的定位“过程”。可见这样的“方案艺术”并不轻松,仍然疲劳,它不是在“最低限度”的物质化,而是在“观念”的“方案”成为“作品”之后,强化它的新的物质化过程。
为此我们应该彻底一下“方案”的“本体”(把它变得“后现代主义”些——中国式的)。如把方案写成一个个短篇的“方案故事”,可以写得非常轻松通俗又充满智慧。这样“方案”成了一种“故事”,“故事”也就是“方案”。“故事”的“方案”通过大众媒介流传,让人人评说,而不是只让评论家评判。“故事”一旦成了“方案”,那么所有的小说、电视、报纸、杂志、广告、音带也都带有可能成为精采的“方案艺术”。
或许“方案艺术”只有发展到让人人都能阅读,人人都有机会接受,人人都能评说的时候,才算是完成了它的“本体”。
“方案”的本体
阿尔勃·曼求尔《黑水》
美国作家约翰·赫赛在中国
一点回应
阿伦特的《心智生命》及中译的可能问题
我们抛掉了什么?
复杂的交响乐
作家不要随风转
两代人的青春之歌
写给别人还是写给自己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