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来自经济学的关怀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张宇燕
期数
1997年01期
去年十月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樊纲先生的一篇文章,其大意是说轿车属于文明的一类,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实乃人类选择的结果,因而是自然的、合理的,“你不能制止人们追求一种文明”。这篇题为“‘文明批判’的批判”的长文,被收录进了樊纲先生新近出版的、摘下了严肃并略带刻板之经济学家面具的《经济文论》(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版)中。记得此文刊出后不久,我便见到了对“汽车文明”持批判态度的、同时也是樊文辩论对象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后来,“樊一郑汽车文明论战”变得声势浩大,为此北京电视台还专门做了专题。
提起这件事,是因为我没想到经济学家与非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竟会如此之大。在读了《经济文论》中的“经济学家谈道德”一文后,我的这种感觉似乎更强烈了些。这是一篇回应作家梁晓声先生议论的文章,其基本脉络如下:经济学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经济学家是“道德中性的”,或是“不讲道德的”;除了把道德视为人类选择的诸种约束之一以外,其他任何对道德的讨论,对职业经济学家来说都属于“不务正业”之列。如果经济学家不谈论道德问题,那么该由谁来谈论呢?回答是伦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牧师”等。这样一来,梁晓声先生倡导责任感、崇尚道义感,而樊纲先生恪守其“冷漠的客观性”,便导因于经济学家与文学家之间的分工了。也恰恰因为有了分工,社会才有了进步。类似的观点,还出现在樊纲这本《经济文论》的“经济理性与经济逻辑”一文中。在这篇文章里,经济学被首先定义为一门实证科学,而不是道德说教;它研究的对象,是不取决于人们主观判断的现实经济行为之客观必然性。
话讲到这里,同样作为以经济学为职业的一员,我倒突然产生了另外一种感觉:经济学家不仅与非经济学家在看待世界时有着重大分歧,经济学家之间的异见亦俯拾皆是。十年前我曾读过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撰写的一部书,名字叫做《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四年版)。书中专门谈到了所谓“佛教经济学”,同时也是集中体现作者思想的经济学。一言以蔽之,它认为文明的真谛不在于需求增多而在于人格纯净,它关心的是解脱而不是商品,它珍惜非再生资源并虔敬地对待有知觉的生物。应该讲舒马赫先生的见解和郑也夫先生的主张,至少从精神上看是殊途同归的。而说到道德问题,经济学家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的第一部著作,书名就叫《道德情操论》(它的副标题似乎更能说明些问题:“关于人们首先对邻居、然后对自己的行为和性格进行自然判断的原理的分析论文”)。依照我粗浅的理解,拥有“道德哲学教授”头衔的斯密的命题可简述为:人们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便是道德的建立过程。真不知梁晓声先生在看到了上述文字之后会作何感想。
其实,当经济学家扮演辩论者角色的时候,他(她)就很难做到“道德中立”或“价值中立”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崇“价值中立”本身就已经违背了“价值中立原则”。我十分欣赏斯蒂格勒讲的一句话:经济学家就是说教者。遵此逻辑,重要的就不再是经济学是否讨论道德问题或是否给出价值判断了,而在于经济学家给这个世界以一些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标准。依我之陋见,经济学家所尊崇、所倡导的价值标准,当首推效率原则,亦即通常所说的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或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去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类需要。凡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就“好”,凡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就“糟”。简言之便是:效率即道德。说到底,经济学家还是向世人提供了一种“关怀”的,尽管它远不是“终极关怀”。我隐约觉得,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它的浅薄,恰恰相反,是在于它常常深刻得太一针见血、直白得不带丝毫伪装,从而丧失了对人生的那种审美情趣。
(《经济文论集》,樊纲著,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版,10.80元)
来自经济学的关怀
文化史领域的新收获
在战争与现代生活中回荡的日本电影
二战以来的英国中等教育改革
大变动时期的惶惑
在语词的密林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谱录类”
《通志堂集》
读书,最后的自由
心理分析学派试探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