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也谈教育公共性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王强
期数
1999年01期
偶读蔡昉先生的《教育真的是公共产品吗?》(载《读书》九八年第六期),甚是奇怪。蔡文在一开始就提出:“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的制订者一般有这样的认识,即教育属于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后来却想把它搞成一种大规模商业,忽视了教育行业自身并无可以量化的收益来保证投资积极性,想要在教育事业自身来打“小九九”,怕是反误了卿卿性命。
其次,蔡文还含糊了作为教育的两重内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当然是两种性质,授人以技时你尽可以期待从中赚足够的利润,但是“树人”时就看不到明确的、可以量化的挺括的票子来佐证。
而且最为可怕的是,如果教育不再是公共事业,一个国家、民族抑或称为文明的部分,由于蔡文所坚称的“个人和家庭的积极性”,将导致教育的方向有可能远离使社会总文化提高的目标,甚至像《未来战士》中描绘的一样,放弃了精神文明而只追求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家园成为一个纯粹的机器社会。
文中又列出中国、最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投资比重和入学率文盲率,想证明投资大不一定有成效。可惜他忽略了数字要在具体环境下才能起作用。众所周知,最不发达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国家)的腐败程度和靠财政吃饭的人员的比重也是名列前茅,况且非洲一向多事,战乱、蝗灾、干旱从八十年代就对黑非洲留恋不去,可供投入的绝对数字又有多少呢?
也谈教育公共性
马克思与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
复杂的现实与复杂的思想
翻译与研究的结合
人文学还是不是科学?
谈谈美国舆论界的权力
驻守边缘之战
暄也有价
读贺麟先生的新著《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
写给失意的得意之作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