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一点看法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钱钢
期数
1997年07期
由《读书》这样的杂志推出对大众文化的专题探讨(一九九七年第二期)颇堪玩味。由此引出的问题是:谁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感兴趣?大众文化的制造商和推销商对此不感兴趣,他们的兴趣最多在于学术探讨是否有助于他们对于文化作为商品的扩大再生产,或能否带来广告效应。撇开文化边缘人意识的不平衡心态,对大众文化真正有学术兴趣的恐怕主要还是一些不参与大众文化由制造到推销整个过程的人文学者,或一些与大众文化仍保持一定距离的文化精英。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局外观照有时反而清楚,但从目前的探讨看,人文学者和文化精英对大众文化只是站在另一个山头上指指点点,而对于大众文化的游戏规则等许多具体问题,难免有隔靴搔痒的遗憾。所以我认为,对大众文化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社会冲击等加以分析,吸纳新的理论资源加以评论,或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场对大众文化作出价值判断,都是有意义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应采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观念与方法,作为研究大众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以帮助研究者获得对于大众文化的“原初体验”。我读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的著作《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六年),有两点印象极深:强调田野调查,不预设价值判断。由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能够引出文化商品、文化市场、文化竞争等一组概念,由此或能说明大众文化的内在秘密,而布氏的理论贡献与其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的素养显然无法分开。看来大众文化研究确实只是刚刚开了个头,研究的进展既在于理论,也在于具体的“田野调查”。而就后者而言,同一期《读书》刊出的《不可剥夺的自我阐释权》和《礼物交换的本土精神》两篇文章对我们也不无启发。
一点看法
狂出真性情
战绩不灭 浩气长存
“芥川奖”获奖作品全集
《护花小集》后记
先有树木后有森林
再谈阿根廷大师博尔赫斯
重新解读国际贸易数据
“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
可可西里的最后一枪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