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实事求是论历史
栏目短长书
作者杨殷平;杨文
期数1998年02期
  一九九六年第六期的《读书》发表了一篇名为《爱国的坐标》的文章,作者自述是在读了《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之后,颇受启发,借以抒发一些久积于胸之见。其中某些论点,我实不敢苟同。
  我认为历史事件或人物并非不可重新认识,但务必证据确凿,实事求是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不可带上个人偏见。
  而《爱》文在论述“群众性的排外行动与同仇敌忾的民族正气如何区分”一节时,引用了《晚清》一书所举道光三十年福州神光寺事件,说是“两名并未见劣迹的普通英国人在福州城里租屋半年,却引起轩然大波,以告老在家的林则徐为首的一派主张立即强行驱逐其出城,并且摆出不惜为此一战的姿态”,“半年以后两个英国人被迫离去”。字里行间让人闻出了一种感情倾向。好像是,英国人和平守法租用民房无端起风波,责任全在林则徐为首的排外势力。
  事实是,《南京条约》签立八年后(道光三十年),林则徐因病乞休返籍期间,适遇英国人违背与地方达成居留城外的约言(历史上福州城很小,城里是当时军事要地,城之一半为清福州将军驻军地界,称为“旗下街”,汉族官民多聚居在乌石山北麓的“三坊七巷”内,城之南门外闽江边的南台区是商业贸易中心,江对岸的仓前山区后发展为外商聚居区),借口福州是五口通商之一,强居城里乌石山上神光、积翠二寺。乌石山雄踞福州城内南面,海拔八十四米,神光寺位山之巅,俯览全城内外无以藏匿,关系着福州的防卫安全。这样的制高点,怎能让刚刚侵略过我国、其时仍虎视眈眈的英国人占用?
  距神光寺约一里许有至今尚存的弥陀寺,寺前有近年刚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一块,正面刻着“乌石山教案旧址”,背面记载着此历史事件梗概曰:“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英国传教士以长期租赁的形式占据乌石山弥陀寺等处拟建洋楼,后因调戏殴打事件激起民愤,万余人涌向教堂,拆毁焚烧洋楼,迫使英方退还寺产。史称‘乌石山教案’……”。此事件发生在神光寺事件二十六年之后,其时林则徐已不在世了,却激起了更强烈的民愤。就说是当时中国有群众性的排外情绪,那也是英国侵略欺压中国首先挑起来的。被侵略国家人民最具有民族意识和反侵略精神的,很自然地会作出些强烈反应。我们认为,这样的万民公愤就是“同仇敌忾的民族正气”,无论如何也安不上“群众性的排外行动”的罪名吧。
  再说,此二寺又是当时福州的名胜古迹,有宋元祐五年府帅率众僚属同游神光寺会于乌山的巨幅摩崖石刻记事。有明嘉靖指挥金事黎鹏举率水师大歼入侵倭寇的神光寺刻石纪念文字。积翠寺遗址虽然因年代久远未能访得,但有史料记载可查,道光元年林则徐曾撰《重修积翠寺记》,可见该寺当时之盛况了。林本人对积翠寺有此一段情缘,从天理人情来说,林与乡人共议驱英于二寺,也是出自爱祖国文化、恋家园深情所致吧,使之不致落入强人之手,不致被破坏,并非无端寻衅刁难外国人,更不是像《晚清》一书所说“告老在家的林则徐为首一派”、“摆出不惜为此一战的姿态”云云。据史料记载,那是林与乡人共议驱英之后“为防止英炮船恫吓,数乘扁舟,察看虎门、南安,向疆吏函商防守”。难道此举也算“排外行动”?难道还要他学琦善之流撤海防以媚外?难道他林则徐还为此招致后人非议?
  联想到近年蠢蠢欲动的“脱离革命思潮”欲将近百年革命斗争史翻个个儿,历史人物也要重新定位。实有提醒实事求是论历史之必要。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