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附录 寻“移”问“知”漫录
作者
张冠生
期数
1998年03期
费先生写《游滕王阁小记》一文时,我遵嘱在旁做些核对年号、查证史实的事,如苏东坡得赦离儋、姚士勷苏帖题跋等。检索之余,边惊叹一位八十八岁老人每小时一千字的写作进度,边随这一进度作逐页的阅读与欣赏。正读得有味,先生忽有杀青之意,驻笔道:“下边的文章是你的事了。”
我毫无思想准备。十分钟前,还给《读书》的编辑打电话,说“费老正给你们写文章”,未料转眼就要我来续貂,如何是好?待接过先生递过的最后一页手稿,读到“文气似乎没有写完”,更觉难当此任。这等文气岂是好续?好在先生明察,体恤我底气不足,在凌空生发的一番妙想之后,把嘱我续写的题目还原为“中国传统文学上的问题”。这一来,发生了一个转换,先生笔下思想性的题目,到我动笔时,增加了不少技术性的因素,可以从检点文学古籍入手。这使我有了入题的门径。
王勃当年究竟用“移”还是“知”?费先生认为,大概这问题很难正面答复,并且讲了理由。我认同于费先生的说法,同时又想,既然要从传统文学的角度去琢磨这个问题,不妨下点笨功夫,多找几本书,看看行内的选家注家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的。
回到北京后,我随即查阅了十多种收有《滕王阁序》的选本或志书,结果是用“知”者少,用“移”者多。中华书局版的书,如一九五九年九月新一版《古文观止》(全二册),一九八七年一月第一版《古文观止》(安平秋点校),一九九三年二月第一版《古文观止》(名家今译),皆用“知”字;其他出版社的书,如吉林文史版的《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上海古籍版的《古文观止新编》(钱伯城),江苏古籍版的《唐宋散文精选》(王水照),四川文艺版的《中国骈文选》(朱洪国),上海古籍版的《王子安集注》(蒋清翊),上海辞书版的《古文鉴赏辞典》,江西人民版的《滕王阁志》,天津古籍版的《江南三大名楼》,皆用“移”字。上述各书,中华书局版的都是用“知”,其余的一概用“移”,这个分野耐人寻味。选编出版文学史上的经典文献,不是儿戏,谁也不想落下误人子弟的坏名声,所以我愿意相信用“知”用“移”各有所本,且有兴趣去寻访一番。
由安平秋先生点校的《古文观止》可知,该书是清康熙年间吴乘权、吴大职叔侄编选,经吴乘权的伯父吴兴祚(累官至两广总督)“披阅数过”,于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亟命付诸梨枣”,乃有《古文观止》的最初刻本。此后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刊行的文富堂本、鸿文堂本、怀泾堂本和映雪堂本等,多由初刻本翻刻而来。
读到这里,我很想知道,吴乘权、吴大职当年编选《古文观止》时,确定《滕王阁序》文字的依据是什么,是用“移”还是用“知”。虽然我暂无条件看到这些刻本,但安先生的校点本对之多有参考,也许可以间接得益。翻到第286页,见“宁知白首之心”后有注,再看文末的“校勘记”,有“‘知’,《王子安集》作‘移’”一句。这句话提醒我,即便能确知刻本所用何字,也还要继续上溯其源。
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第三卷说,王勃卒后,“友人杨炯撰集遗文,其集已佚。今存《王子安集》系后人重编。”杨炯与王勃同庚,去世晚王勃十七年以上。同为初唐四杰,又是友人,杨氏所集当能收到《滕王阁序》,且可作该文入集之源。可惜已佚,用“移”用“知”无从知晓,只好求诸“后人”。
又查《辞海》“王子安集”条,曰“唐王勃(字子安)作。原集三十卷,久佚。今有影印明张燮辑本十六卷。……清蒋清翊撰《王子安集注》,分为二十卷,笺注翔实”。正巧手边有蒋氏这本书,由其“前言”知:“王勃的诗文集据《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十卷,而《文苑英华》所收杨炯为王勃集所作序言却说分为二十卷,宋洪迈《容斋四笔》中也说‘今存者二十卷’。到了明代,唐、宋旧本皆已亡佚。明崇祯中,张燮辑《文苑英华》,编《王子安集》为十六卷”。到清代同、光年间,蒋清翊注《王子安集》,遵循“一字一句必追溯来源出处的原则”,历时十二春秋,三易其稿,终成正果。这是《王子安集》的第一个注本。
蒋氏肯为《王子安集注》一书耗时十二年,焚膏继晷之状略可想见,其对经典之作的敬畏之心不难体察。又,蒋氏为注王勃集而引用之书,举凡唐代以前的经史百家、总集别集、笔记小说乃至佛藏内典,几乎引用殆遍,其对文化传承的孜孜事功自可惠及后世,也使代代读者相信其“一字一句必追溯来源出处”之语确实不虚。相比之下,眼下坊间的一些古文选本注本,不免有点“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懒散模样。如我这次寻访的书中,有一本《骈文观止》,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该书所收《滕王阁序》中是用“移”字,文末“简评”说:“此文选自《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一。”可是,再查《全唐文》,无论是中华书局版,还是江苏古籍版,卷一百八十一中的《滕王阁序》都是用“知”。“知”字从《全唐文》进入《骈文观止》的过程中怎么变成了“移”字,编者未言,读者难悟,只觉得有点过于随意。两相比较,蒋清翊的《王子安集注》和这本《骈文观止》在《滕王阁序》中都用了“移”,但蒋氏的“移”字就显得堂堂正正,令人信服,旁边这个“移”字却有点躲躲闪闪,让人起疑。如今,走进书店,随手翻翻,用心看看,可知类似的躲躲闪闪之状远不止一处几处,一书几书。看来,用制作快餐的路子去经营经典作品,难上正道。身处快餐时代仍要享用些耐咀嚼的经典作品的人们,尤其是当代青少年一代,怎么能方便地得到合适的精当读本,还是个不小的问题。
《王子安集注》采用“移”字,不知是否成为上述取“移”舍“知”各书的参考依据。蒋氏用“移”的依据是《文苑英华》。该书卷七百一十八所收《滕王阁序》中,在“宁移白首之心”的“移”字下作注曰“一作知”(中华书局一九六六年五月第一版,第3711页)。看来两字的出处都在这里。虽说两字同时出现,但在校勘当中,对异文与底本两通者酌情出校时,孰置正文孰置边注,也许能显示校勘者的倾向。费先生认为,如果王勃原文是用“移”字,似乎更近情理。这样,费先生从心态研究的角度,《文苑英华》的纂修者从官书校勘的角度,蒋清翊从严格考证的角度,《滕王阁志》从记载史迹的角度,在“移”字上相合。这一相合很有意思。如果说是巧合,为什么能巧到一起?千年上下,人心原是可以相通的。费先生曾写过自己读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感受,说太史公在两千年前就已写出了自己在文革中无法表达的心态。这是心态研究可以贴近历史真实的一个印证。如果说不是巧合,而承认其中有逻辑的连线,那就更可以启发我们,心态研究也许能在史学领域大有作为。
这一相合,虽也可为判断苏东坡是否“知”字的创改者增添依据,但宋太宗下令从《太平御览》的纂修人员中抽调近半数人力编纂《文苑英华》,是在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的事,该书得成是雍熙四年(九八七)。此时,苏东坡尚未降生,而距杨炯去世已近三百年。《文苑英华》中出校标出的“知”字,有可能是在这近三百年中繁衍的不同版本上出现的。由此推想,东坡在早年熟读大量文学经典时,有家传父教,《滕王阁序》有“移”“知”两作之事当已知晓。如是,东坡用“知”字,就属择用而非创改。当然,既有不同版本,也不能绝对排除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可能,但考虑其书香门第和唐宋八大家的身份,还是“移”“知”皆晓、挥洒择用更近情理一些。
费先生参考苏帖揣摩“知”字是否出于苏东坡之手时,认为“苏帖是不是真迹还是疑案”,并说了道理。我觉得“疑案”说可存,并有几点补充。
一是东坡墨迹曾遭毁坏。中国书店所出《苏轼书醉翁亭记》前言说:“苏轼书《杏花碑》毁扑一事……说明新、旧党争殃及碑碣。”天津市古籍书店所出《苏东坡书表忠观记》说:“《表忠观记》为苏轼撰并书,……党争中,苏轼失意,碑被仆灭。”黄山书社所出《苏东坡罗池庙迎送诗碑》说:“因苏遭党祸,蔡京当权时,苏氏所书墨迹碑刻悉被毁除。”如果“悉被毁除”确是史实,现存“晚香堂苏帖”便有真假两种可能。
二是“晚香堂苏帖”姚跋所言不确。姚跋认定“真迹无疑”,根据如费先生文中所述,此不重复。但姚跋说“东坡先生书初学颜鲁公”恐有差池。黄庭坚《山谷集》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中国墨跡大全》也说东坡早年学二王,此二说与姚跋不同,应比姚跋更为可信。又,东坡得赦北返大陆时,已是几经沉浮,坎坷历尽,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对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林语堂著《苏东坡传》)东坡北归动身前有诗:“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乘船渡海时又有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诗选》)心境平和到如此地步,作字当如弘一法师所书“悲欣交集”之态,却无姚跋所说“怒龙喷浪”之理。
三是有关专业性选本、全本均未收苏氏所书《滕王阁序》。北京出版社所出《苏轼行书字帖》,收有《赤壁赋》等五篇法书,无《滕王阁序》。北京燕山出版社所出《中国墨跡大全》的第五卷为苏轼专卷,亦无《滕王阁序》。“晚香堂苏帖”在专业书籍中的缺席,应也有对其真假存疑的因素。东坡当年所书是“移”是“知”,也就缺少确证。
寻“移”问“知”至此,诚如费先生所言,问题越想越多。我自知无力自如驾驭,暂且打住。费先生嘱我从“本行业务”的角度续写其文,是鼓励我用功,其实我哪里有这份学养?行内行外又岂是学历文凭所能如实标定?我念了几天中文系,翻了几页书,但用心于浩繁典籍的时间尚不及蒋清翊用于《王子安集》一本书之时光的十分之一,怎敢称是内行?费先生一向提倡学术对话,身体力行,其中奖掖后学的好意我能领会,却不觉得自己因此就有对话能力。所以,只有当作一堂功课,认认真真寻章摘字,老老实实记录一些寻访所得,以便请教于专门家。寻访当中最深的体会,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别的不提,单“岁岁有余”的棒喝意味,便是头一次领会。过去只当是百姓的吉祥话,实不知还有机锋在内。如今经费先生点破,自当铭记在心。不过,“做人做事不要做尽”这八个字,又像是对高人智者所言。平常如我,怕是想做尽也没有那份能耐。所以,记住这八个字了,还有八个字也不能忘,即:人不做尽,我做不尽。譬如寻“移”问“知”所象征的求学之路,我才刚起步。
附录 寻“移”问“知”漫录
代表的“技术”
印度的绘画六支和中国的绘画六法
文学史的难题
从皇妃谈到世界最畅销书作家
采取客观分析态度
哲学也许并不像我们所说
从斯托雷平想到苏武
间谍小说的改弦易辙
《冬天的故事》与《牡丹亭》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