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童言无忌话文革
栏目品书录
作者茅于轼
期数1998年04期
  关于文革,已经有了不少文章、专著、小说来记述、分析、探秘,但远远不够。因为现在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只能凭间接的转述来了解它,再过几十年它就成为真正的历史。文革也许还会重演,因为新的一代人不懂得一出悲剧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人们认为最悖于常理,最不应该发生的事却就在你面前眼睁睁地发生了。当你感到事情十分不妙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每个人只有听摆布的份儿,再也没有任何一点抗争的余地。所以说,虽然有这么多的文字写文革,还是远远不足以防止文革再演。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中外古今,类似文革的历史曾经出现过许多次。它们不叫文革,但性质是相同的。少则几千人,多则几百万人平白无故地被投入监狱,被处以酷刑。而且最初创导这一运动的人自身,最终也被卷了进去,没有人能逃脱厄运。清朝时屡兴大狱,一次处斩上万人,刑场血流成河。再早一点,元朝屠杀异族,动辙成千上万。武则天爱用酷吏,不论什么大官,忽地大祸从天而降,立刻身首异处。欧洲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每年处死的女巫不下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些冤案虽然名目各异,但都与“宣扬资本主义”或“反对伟大领袖”相类似。如果人类历史没有这些悲剧,今天的生产力早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甚至二十二世纪了。
  由张目写的这本《儿时的弄堂》并不是专门写文革的,但事情发生在文革的背景之下,反而更客观地反映了文革的影响所及。它用一个完全新的视角来观察文革。那是一个天真的孩子的眼光,他不懂什么是阶级斗争,他只知道逃学,玩弹子。但他生活的环境——一条拥挤的上海弄堂——却逃脱不了文革的阴影。他周围的人和事给一个幼稚的心灵许多新鲜的感觉。这里没有大是大非,没有剥削和共产主义理想。但是有上山下乡,有批林批孔,有一大堆文革的八股文章。作者把这些感觉忠实地记载下来了。他给我们一个不同于所有描述文革的文字的新视角。
  然而写书的人并不是孩子,所以这个新视角是一个双重身份的视角:因为它出自孩子之口,所以它童言无忌。又因为它出自一个九十年代名记者之手,它又有深刻的寓意。这样一个双重身份的巧妙结合,使这本书以充满智慧的幽默笔调来描述使几千万人遭殃的悲剧。再加以生动的儿童语言,活生生地重现了一个淘气、捣蛋的男孩子的既可爱又可气的种种想法和行为。这些特点使这本书既可当作饭后茶余的消遣,又引起人们严肃的思考。
  对于所有和作者同龄或更年长的读者,这本书肯定会引起共鸣。哪些地方给人共鸣?这完全取决于读者自己。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文革经历而产生出种种联想。正因为它的记录是生动、真实、原原本本的,所以才会勾起人们的回忆。尤其是这本书由青天用漫画形式画的插图,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使我喜欢读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儿时的弄堂》张目著,青天漫画,学林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9.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