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张之洞反对“闲话虚字”
栏目笔谈
作者谷林
期数1981年04期
  在晚清的督抚中,张之洞是个出名的人物。这里面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他会写文章。他在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中了进士,殿试得一甲第三名,即所谓探花出身。
  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他已官居两广总督。我们现在要说的,正是那一年九月初九日他发出的下面这样一个电报:
  “谦守沃电,一千六百余字,费一百六十余元;刘令虞电,三百五十字,费三十六元。尽是闲话虚字。由梧至省,系商局,计字给费,官报亦然。该守、令殊欠明白!应严饬:以后闲字痛删,结尾书‘某某禀’,勿用‘卑府’、‘卑职’等字,余类推。督署。庚。”
  这个电报是发给琼州府知府谦贵(“谦守”)和琼山县知县刘思敏(“刘令”)的。谦的来电是九月初二日,刘的来电是九月初七日。电文中沃、虞、庚三个字,是用韵目分别代替初二、初七和初八三个日子。那时候电报局分官办和商办两类。官办的对公事电报有减、免费的规定;有些地方只设商办局,公事电报就一律按字计费。从上面电文中可以看出,当时从梧州发到广州的电报,大约每字收费一角。
  一八八六年,中法战争结束不久,善后事务一大堆,文书频繁。张之洞百忙中发这样一个电报,仿佛是一闲笔,其实不然,时间紧,工作忙,更应该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怎容得套语闲文,浪费笔墨!
  谦贵来电,是报告办理“劝捐助饷”的情形。琼州没有巨商大贾,省里却指令派捐二十四万两银子助饷,实在难办。除非当“捐户违抗”不肯遵派之时,“拿案押缴,事方有济”(谦贵来电中语)。但一个知府对总督的命令怎敢辩驳,只好绕着弯子说:上一年也曾“传集绅富,劝捐海防经费”,结果如何如何,委婉曲折地表白不能大额勒派的意思。可见批评谦贵的电文罗嗦,其实不大公道。孔夫子早就说过:“修辞立其诚。”如果事理本不正大,却又不能开诚布公地讨论,光在字句上琢磨推敲,做得出什么好文章!
  然而张之洞这个电报主张的:第一,办公事应想到节省经费;第二,“闲字痛删”,实话实说;第三,对上级不用“大人”、“卑职”不离口;——他本人能否做到,那是题外之义,却总要算是堂堂正正之论,值得赞同的。
  应该痛删的闲字,具体说来,无非是穿靴戴帽的套话,大而无当的空话,不切实际的废话。要纠正这种文风,从根本上说来,是要树立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这在张之洞当时,当然是无从谈起的。
  张之洞死于宣统元年(一九○九年)。他的旧日幕僚许同莘于其死后,编刊了包括他的电稿在内的遗集,又编写了《张文襄公年谱》十卷。在这部年谱卷五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时在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奉调接署两江总督期间的一件事。
  那年七月间,张之洞先后发了三个电报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请求代奏关于中日和约、关于厘金办法、关于芦汉铁路问题等三件事。结果,竟碰了皇上的钉子——“奉旨:张之洞近来电奏,辞多繁冗;嗣后如有陈奏,非数百字可尽者,即具折以闻。”
  在这段记事的下面,有一节双行夹注说:“九月,翁文恭以公三旬电奏不至,嘱文渊阁学士传语:务照常电奏,并陈明字数难少之故。”这就是说,张之洞“奉旨”以后,赌气一个月不向中央发电报。由于他的名位隆重,居于中枢的翁同龢不得不迁就,只好让内阁向他打招呼。
  吴晗同志写过一篇《反对繁文》的文章,说朱元璋曾因茹太素上书言事,写得太罗唆,把他打了一顿。光绪和张之洞并没有发脾气打人,也算得一点进步。但他们主要着眼于电报费用,以致反对“繁文”就不那么有力。光绪只要张之洞将“繁冗”的电文改写成奏折邮递,这已经颇为可笑;而张之洞对别人和对自己用了两种标准,一经揭穿,未免出乖露丑。
  我们可以确信,许同莘编写张之洞年谱,必定旨在显扬,决无要他的谱主出乖露丑之意。那么,他写了这一节是要显扬什么呢?我看,这是为来显扬两江总督的特权和威风,表明即使当朝宰相,也必须假以辞色。
  当张之洞“奉旨”以后,顶住三旬,不发电奏之时,他是不是忘掉了九年以前他曾亲笔拟稿批评过他的属下,严饬他们要“闲字痛删”?或者经过九年,他已经改变了对于文字繁简的看法?当然都不是。有人曾经这么说过:“照老爷们对他们仆人所要求的德性,世间有多少主人配得上当听差的”!张之洞发出训诫谦守、刘令的电报,决不是为来约束自己。对于不同身分的人,即使电报长短,文辞繁简,都是有不同标准的。
  但我们还是感谢许同莘这么一笔记载,使我们容易地检到一个有关封建特权的小小例子。而此种俯拾即是的事例,确曾潜移默化地腐蚀过我们民族的灵魂,直至今日,它依旧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打扫清除的目标。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