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戈森和他的书
作者梁小民
期数1999年03期
  有的经济学家生前声名显赫,死后留芳百世;有的经济学家生前大红大紫,死后默默无闻;还有的经济学家生前不为人知,死后却声名鹊起,戈森就属于这后一类。
  戈森是十九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全名为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一八一○年九月七日出生于德国杜伦(Düren)一个税务官的家庭。父亲希望他按家庭传统成为一名行政官员,所以,戈森在波恩和柏林上大学时学习法律和行政公务。一八三四年,戈森在科隆以高等候补文官(低级法律文书)的身份进入政界。但他对此毫无兴趣,终于在一八四七年辞职。此后,除了短期与别人合伙经营保险公司之外就一直写他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一八五四年戈森自费把该书交由不伦瑞克的出版商菲韦格出版。他自认为这本书中所发现的规律可以与哥白尼的发现相比,但出版后只卖出几册,而且毫无反应。去世前不久,他灰心地决定停止出售,并收回了所有存书。戈森终生未婚,与两个姐妹生活在一起。他本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喜爱音乐和绘画,晚年曾研究有关音乐的新理论。但他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书无人问津使他郁郁寡欢,于一八五六年二月三日因肺病死于科隆。
  戈森死后不久,德国经济学家朱利叶斯·考茨(Julius Kautz)在他于一八五八年和一八六○年出版的两卷本《国民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中第一次提到了这本书,但考茨并不理解戈森的理论。一八七五年另一个德国经济学家F.A.兰格(F.A.Lange)在自己著作的一个脚注中也提到了这本书。他们都没有认识到戈森这本书的意义。幸运的是,考茨对戈森的注意被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亚当森(Robert Adamson)看到了。一八七八年八月亚当森偶然在一个德国书店的书目中发现了这本书,并购买下来。亚当森把这本书的内容告诉了他的好友杰文斯。杰文斯在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第二版(一八八九年)的序中对这本书作了介绍,并认为“戈森对经济学理论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实在我之先发表了我所抱的见解。据我所知,他对于基本理论的探讨比我的探讨更为综括,更为彻底。”此前,一八八五年瓦尔拉斯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专门介绍戈森的文章。由于杰文斯和瓦尔拉斯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介绍,戈森和他的书才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
  一八八九年,出版商菲韦格的继承人普拉格尔从戈森的侄儿,一个名叫赫尔曼·科蒂姆的数学教授那儿买回了当年被戈森收回的书,加了一个新封面作为第二版印刷发行。这个版本就成为戈森这本书的标准版本,出版者为R.L.普拉格尔出版社。有趣的是出版者加了一个重印前言。前言指出“面前的这本书曾长期被埋没。作者具有卓越的研究才能,然而,令他痛心的是他不得不经受完全的冷遇,而不是所期待的承认;他本人也将所印之书从市面上撤回。在戈森的著作出版二十年以后,才由外国人瓦尔拉斯和杰文斯指出了它的意义。今天,当所有文明国家的大量杰出人才已致力于经济数学的研究,土地问题开始成为热点问题之际,重新出版戈森的开创性的著作,以此公正对待已逝的作者并为科学服务,正当其时。”这段话概述了戈森及其著作的命运变化,既包含了对戈森的“平反昭雪”,又讥讽德国学术界的无知,至今读来仍令人感慨不已。
  戈森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共包括四篇二十五章。第一篇六章,论述享受与效用规律;第二篇七章,论述交换规律;第三篇五章,论述个人行为及福利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第四篇七章,论述有关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各种政策主张。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篇。戈森这本书之所以受重视在于它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突破,成为以后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边际效用理论和边际分析法的先驱。
  戈森的出发点是要发现人的享受规律。他认为:“必须把享受安排得使一生中的享受总量成为最大值”;“人的行为的目标是,使他的生活享受总量最大化”;而且,由于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所以“每个人必然会为自己的幸福而运用他的力量,这同时也是以最合理地促进社会幸福的方式为社会幸福运用他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使享受最大呢?戈森提出了几个重要的享受规律:(1)“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种享受的量就会不断递减,直至最终达到饱和。”(2)“如果我们重复以前已满足过的享受,享受量也会发生类似的递减;在重复满足享受的过程中,不仅发生类似的递减,而且初始感到的享受量也会变得更小,重复享受时感到其为享受的时间更短,饱和感觉则出现得早。重复享受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则越少,感到是享受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这两点被称为“戈森第一定律”,即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何避免这种边际效用递减呢?戈森又提出了另一个规律:“为使自己的享受量达到最大化,人们必须在充分满足最大的享受之前,先部分地满足所有的享受,而且要以这样的比例来满足:每一种享受的量在其满足被中断时,保持完全相等。”这被称为“戈森第二定律”,即边际效用相等原则。这被认为是“前无古人的”,是“打开第一定律分析应用宝库的钥匙,因而开创了价值理论中的边际革命”。所以,这一定律是“使戈森出名的首要原因”。尽管戈森没有用效用或边际效用这样的词,但杰文斯同意亚当斯的看法:“他(戈森)导入werth(享受)这个名辞,可以十分准确地视其与效用有相同的意义。”了解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整个边际效用价值论正是建立在戈森的这两个定律之上的。
  戈森在方法论上的贡献是数学方法的运用。运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经济问题在戈森之前就开始了,但大量运用数学表述与推导,戈森应该是较早的。杰文斯把经济学作为“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所以,对戈森运用的数学分析极为称赞,称之为“数理经济学史上真正值得注意的发现。”戈森强调“不借助于数学,也同样不能表述真正的国民经济学”。这就是把数学作为惟一健全的分析方法,主张必须彻底运用。我们知道,边际学派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数学分析全面引入经济学。作为增量分析的边际分析是最合于运用数学工具的。从这一点看,戈森作为边际学派的先驱也是当之无愧的。
  戈森的书在德国为什么被冷落了二十年呢?我想这里有两点原因。一是当时德国盛行的是历史学派的经济学。他们主张用叙述式的、归纳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反对抽象的、演绎的分析方法。戈森所用的正是历史学派所反对的方法。二是戈森尽管思想深刻,但缺乏表述能力,这本书论理缜密,但文风晦涩,大量的数学推导不规整,数学例证冗长乏味,文中的许多议论往往破坏了全书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戈森对自己的被冷落也要负一点责任。
  其实戈森及其著作的遭遇也是许多先知先觉的先哲们所经历过的。思想超前对个人是一种不幸,毕竟“高处不胜寒”啊!但戈森这样的先哲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他以自己个人的不幸换来了人类思想的飞跃。我又想起了顾准。比起一百多年前的戈森来,顾准还要倒霉得多。戈森仅仅是被冷落,但顾准却是不能生存!不能总认为社会随时间推移而前进,历史往往也有逆流,会倒退。
  过去我们对边际效用理论总是持批判态度的。对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是非我不想涉及。但边际效用理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工具是十分有用的。戈森的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好在中文本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找一本并不难。中文本是由德文版译过来的,还参照了英文本。英文本中最好的是由鲁道夫·C·布利茨(Rodolph C.Blitz)译,一九八三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这个译本中还有由乔治斯库-罗根(Georgescu-Roegen)写的一个长篇导言。这个导言是目前世界上介绍戈森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不知为什么中文本没有收入。这一点遗憾,希望再版时能补上。
  (《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戈森著,陈秀山译,王辅民校,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2.90元;《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晏智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3.8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