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苏哈列夫塔楼的倒塌
作者
闻一
期数
2000年04期
历史上每一次伟大的革命都伴随着充满激情的、甚至狂热的岁月。而当在俄罗斯的土地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十月革命荡涤了罗曼诺夫王朝的时候,这激情和狂热就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饱受贫穷、苦难和不幸的普通人渴望迅速改变自己的处境,发动和组织这场革命的领导人更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理论和预测。于是,就要求砸烂旧的基础、在废墟上重新建立一切。于是,就主张割断与已经逝去的岁月的一切联系,重建新时代的文明。于是,就要实行一条阻力最小的路线:最快、最好、最省、最简单,最直接。既然,枪杆子能出政权,枪杆子也就必然能出文章、道德、文化和文明。苏维埃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的决策和行动就体现了这种激情和狂热。
然而,这种激情和狂热的结果却是痛苦的。列宁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场伟大的革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他不得不告诫他的战友和后人,阻力最小的路线是没有的,要准备走迂回曲折的道路。也许,新经济政策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之一就是:旧基础是不能一毁了之的、旧文明是无法割断也不能通通割断的。
新经济政策终于使苏维埃俄国走上了一条生机盎然的道路。然而,那种曾经有过的激情以及由这一激情所产生的狂热并没有消失。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四年三个月”内提前超额完成,这一真真假假的空前成就又使这种一度平静下来了的激情迅速勃发和蔓延开来。要在最短的时期内实现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要以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办法坚决彻底地赶走富农,消灭阶级差异,要在领袖指定的期限内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声势浩大,行动迅猛,人为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灵感触发下的豪言壮语满天飞舞。于是,那种对过去岁月所沉积起来的思想、传统、文化和文明的鄙视,那种对无法割断也不可能割断的历史发展的延续和伸展的不屑一顾,都使这个火红的年代和火热的社会膨胀得硝烟四起。于是,就有了许多怪异的事。
于是,一座美丽的塔楼在莫斯科的土地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是发生在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间的事,此时莫斯科的地上和地下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建设。地下,地铁在以极快的速度延伸,地上,功率强大的推土机正把自己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推得摧枯拉朽。终于有一天,摧毁的目标指向了苏哈列夫塔楼。这个塔楼是根据彼得大帝的倡议建造的,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建筑式样,都堪称俄国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位于莫斯科市区的东北部,紧靠现在的花园环形大道。就像莫斯科难以计数的其他古建筑那样,它也一直受到专家和人民群众的热爱和保护。而现在它要被拆除了,因为它横亘在一条计划中的通衢大道上。
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七日,当《工人莫斯科》报公告苏哈列夫塔楼将于近日拆除,并要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时,苏联建筑学界、美术界、科学和艺术界的人士大吃一惊,群情哗然。在那个以狂热来标志革命性的年代,多数人对此不敢公然反对,只是窃窃私语,暗中叹息而已。只有那些视文化、文明和艺术为生命的建筑学院士、功勋建筑师、功勋科学艺术活动家才敢斗胆陈言。十天后,四名这样的建筑学泰斗分别向斯大林和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卡冈诺维奇送交了内容相同的信件。他们坦言拆除苏哈列夫塔楼是一项错误的决定,称这个塔楼是俄罗斯的瑰宝,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艺术的永不凋谢的典范”。他们请求重新考虑拆除这个塔楼的决定。这些名人们也深知那个时代的需求,所以他们也就用了那个时代最典型的语言来书写自己的反对拆除的理由。他们说,拆除这个塔楼“是和建成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社会的光荣岁月不相称的”。他们没有敢说得更深,并且强调他们并不是笼统地反对拆除古建筑,像那种伪民族风格的救世主教堂就应该拆除,他们举双手欢迎。
这些专家还随信附了一个既保留苏哈列夫塔楼,又保证交通畅通的改建方案和设计图:在苏哈列夫塔楼的四周,“一个圆环形的建筑群将把广场围起来,这些新建筑物将把这个广场变成莫斯科最美丽的广场之一”。
然而,领袖们却在这建议合理,但措辞谨慎的信中发现了异乎寻常的东西。卡冈诺维奇大光其火,决定要给这些敢于反叛的权威们迎头一击。一周后,他迅速召开了莫斯科共产党员建筑学家会议,会上他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威胁,声称“残酷激烈的阶级斗争在建筑学界继续进行着,而共产党员并没有去领导这场斗争”。他指的就是反对拆除苏哈列夫塔楼的事。他说:“一小批老建筑学家反对拆除苏哈列夫塔楼。我弄不清这些理由的实质,也许,我们要把苏哈列夫塔楼保存下来,但问题却在于这是一个破败无用的教堂,不应当为这种事写抗议。很明显,这些抗议的出发点不是关心保护古代建筑,而是政治动机,即试图指责苏维埃政权破坏文明。而共产党员们有没有创造一种气氛,来尖锐反击这些建筑学家们,来对这些建筑界的反动分子进行公开谴责呢?没有,现在非但没有创造,反而对这些反动分子姑息养奸。”
权威们的信尽管考虑周详,但还是留下了漏洞和把柄。他们在信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坚信,我们的呼声并不是无关重要的和个别人的,它表达了苏联全体科学界和艺术界(不管其流派、信仰和趣味如何)的思想和感情。”已经习惯于人为的阶级斗争。并且在总是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斗争中获取了丰富经验的卡冈诺维奇立即抓住了这句话。他恫吓说:“我们的共产党员的消极无为所带来的后果是,部分非党青年开始在老家伙的周围集结起来,而不是在我们的周围。”
至于斯大林,他没有说得这么明显,他只讲了一句话:“反对拆除的建筑师们是盲视的和没有前途的。”领袖的话很简单,但却比卡冈诺维奇的恫吓更具有令建筑师们噤声的力量。
然而,问题还不仅仅在于这些话。斯大林没有直接给建筑师们回信,信是写给卡冈诺维奇的,而卡冈诺维奇又是在党员会议上发出这种恫吓的。最可怕的是,当卡冈诺维奇剑拔弩张地要领导建筑学界的“阶级斗争”时,他却满面笑容地对反对拆除的建筑权威们说:“你们拿出个方案来,若是你们的方案可行,就不拆除苏哈列夫塔楼。”权威们相信了,他们立即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方案。可斯大林却不满意了,他严厉质问卡冈诺维奇,为什么要允诺不再拆除塔楼。卡冈诺维奇迫不及待地给斯大林做出了解释。他写信说:“我并没有许诺我们已经放弃拆除,但对他们说过,这要取决于他们的方案能把任务(交通)解决到何种程度。现在我请求准予给我一点时间,以便从他们那里收到方案。它当然是不会使我们满意的,那时我们就将向他们宣布我们要拆除苏哈列夫塔楼。要是您认为不需等待,那我当然将尽快地,即现在来办这件事,而不去等他们的方案。”
这是一封赤裸裸的,没有任何伪装的信件。它不需任何注释地解释了卡冈诺维奇领导人为的阶级斗争的手法:一种两面的、等待时机、让斗争矛头所指的对象自投罗网的手法。在三十年代和以后漫长的岁月中,他一直以这样的手法来进行“阶级斗争”,并营造自己上升的阶梯。一个掌握了重权,又善于对自己的领导察颜观色的部下往往更会玩弄权术。在苏联七十年的历史发展中,卡冈诺维奇和贝利亚就是斯大林身旁这样的“权臣”。
当然,斯大林不需要等待,卡冈诺维奇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再等待。于是,拆除苏哈列夫塔楼的工作立即开始。高耸的塔尖,多彩的柱形栏杆在满怀期望的建筑权威们的眼前滚落到了尘埃之中,他们震惊了,再次上书斯大林,要求他过问此事,立即停止破坏塔楼。他们相信他们最崇拜最信仰的伟大领袖一定不知道此事,一定会让这种破坏行为停止下来。此时参加到这个反对者行列中来的有了更多的建筑权威,其中包括设计了红场上列宁墓的休谢夫。五天后,斯大林给休谢夫等人回信,信中说:“关于拆毁塔楼的决定是政府做出的。我个人认为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苏联人一定能创造出比苏哈列夫塔楼更雄伟壮丽和更值得纪念的建筑艺术的典范来。遗憾的是,尽管我对你们极为尊重,但在目前情况下我爱莫能助。”
正像苏联历史上的许多事件那样,斯大林的这种裁决也采取了完全合法的手续。一九三四年三月十六日,联共(布)中央同意了莫斯科市委关于拆除苏哈列夫塔楼和“中国城”城墙的建议。面对斯大林的最高裁决,即使像休谢夫这样的建筑权威也不可能再说什么了。他们沉默了。
苏哈列夫塔楼倒塌之后,这里的交通没有阻碍了。没有了旧建筑和教堂的影子,也没有了千年俄罗斯留下的任何痕迹,大道中央空旷得清纯萧瑟。这景象使卡冈诺维奇感到不自在,他觉得这空旷中毕竟还是缺少了些什么。他在四十八小时内两次写信给远在索契的斯大林,请求在广场不影响交通的地方建立一座集体农庄光荣榜,并将苏哈列夫广场改名为集体农庄广场。斯大林当即答复同意。于是,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八日起,一座硕大的莫斯科州集体农庄光荣榜就耸立在这个重新命名的广场——集体农庄广场上。而当卡冈诺维奇主持修建的地铁通到这里时,这个站名就叫集体农庄站。
这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地名与苏联同时存在又同时消亡。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产物的集体农庄现在虽然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依然存在,但早已名存实亡。而这个地名也就改回了老名称——苏哈列夫广场。只是在中年和老年人的嘴上才挂着“集体农庄广场”这个过了时的字眼,就像在他们的记忆里仍然残留着对这片土地上斯大林社会主义实践断续相接的欢乐和悲伤。
苏哈列夫塔楼倒了。在那些岁月里。轰然倒塌的又何止这个苏哈列夫塔楼!那时,布尔什维克党人相信武器、权力、权威、命令和直接过渡的力量,相信并且几乎是崇奉这样一种信条:革命的洪流一定能够并且必须要荡涤一切,旧的东西必须彻底地破除、新生活、新世界和新文明只有在一无所有基础上,才能按照做了主人的无产者的意志建立起来。然而,苏联的历史进程表明,离开了国情和民望,即使初衷是最善意的、最美好的策划也会化为泡影,甚至产生严重恶果。
当年,上书的建筑权威们曾经断言,苏哈列夫广场将成为莫斯科最美丽的广场之一,然而集体农庄广场并没有成为这样的广场。苏哈列夫塔楼消失后的空旷保存至今,而在莫斯科河边的“伪民族风格”的教堂废墟上却又重新建起了辉煌无比的救世主耶稣教堂。面对这种由空旷、败迹和辉煌组成的奇特景象,不由使人在历史长河上升腾起的漫漫迷雾中久久思索。
苏哈列夫塔楼的倒塌
也谈古今地方行政建置
社办书店有好处
人不是为了被管辖而存在
权力的剖析
说考古“围城”
悲剧与荒诞剧的双重意蕴
英语新词的产生与构成
陈寅恪遗札后记
话说赵姨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