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残酷的音乐与残缺的肉身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张小册
期数
2000年04期
作为严肃音乐的一个倾听者,我总是想知道,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是否需要一些必备的前提条件,诸如一对精致的音箱,一些价值连城的唱片,还有两只同样必须精致的耳朵。甚至,也许还要时常手中握着一张昂贵的音乐会门票。麦绥莱勒的那套木刻版画《城市》,其中有一幅画的是歌剧院的音乐会,听众是清一色的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们,他们坐在那里,俨然是在享受着奢侈的生活。指挥的动态让我看了会想起神经质的抽搐,而这种伴随着乐声的姿态显然源自于养尊处优而非饥饿,这个音乐家很像是一个颓废的化身,而这场音乐会也十足地与当今大酒店里的海鲜火锅没什么不同。
当我们变得十分富有并且温文尔雅的时候,音乐到底需要我们成为什么?我认为简·坎皮恩的电影《钢琴课》里应该有一些不易言明却意味深远的答案。主人公艾达是个哑女,她那九岁的女儿和一架四脚钢琴都是她生命的“器官”,前者总是在包括她所嫁的夫婿在内的所有陌生者面前承当一个沟通的可能,这个可能基于话语之上,虽然有时候这个沟通者会自添作料,有时候又显得十分蹩脚;而后者钢琴,却是一个更彻底的沟通的可能,它基于心智或音乐之上,它不仅仅指代着外部世界,更指代心灵的本体。但是,打故事一开始,当娘俩儿一踏上新西兰的海岛,哑女的第二种可能就被她那位英俊而儒雅的丈夫给废弃了。随后他们即开始一步步地合情合理地走向感情的分崩离析,直至完成离异的悲剧,同时,哑女的爱情也转移到那个叫乔治·班斯的以原住民自居的白人身上。他们通过第二个媒介,即钢琴来达成幽会,因为班斯从带领母女俩到海滨寻琴开始,就懂得倾听的艺术,他从一开始就紧紧地不放弃那架曾经被误以为是“床”的钢琴,而不是像哑女的丈夫那样只知道讨好妻子的第一种沟通的可能,其实本是最次要的那种可能。可是说来说去,班斯并不识谱,更不会弹琴,他最大的本事是用一种若有所思的样子去听哑女那种被婆家人认为是荒诞不经的自创乐曲,而这种乐曲又是什么呢?哑女的内心独白告诉我们:“我听到声音,不是我说话的声音,而是我意志中的声音。”
我想起了舒伯特,据说他连钢琴都买不起,因此他要靠朋友在家里拉窗帘做暗示,准许他可以什么时候去弹琴。看来,音响和琴在某种程度上都不重要,如果我们不需要了解自己意志之中的声音。在人类有记载的音乐史上,曾经有一个孤独古怪的聋子一直被我们传诵着,并且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诘难过他是否具备缔造伟大音响的资格。这个叫贝多芬的人曾经于一八一一年说过:“音乐是种无形的东西,目标是向认识的王国挺进。这王国包括人类,人类却不包括它……”
音乐应该更靠近残缺的肉身,正因为它可以完善世间本不应该存在的残缺,所以它才具有无上的意义。也就是说它可以使世人变得更完全。说到残缺,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街口上看见一家四口人,其中大一点的男孩子牵着父亲的手走在前面,其后鱼贯着小姑娘和她的母亲,而那两个大人是盲者。这队行列曾让我触目惊心,因为我猛地又一次想到了生命的意义,父母的意义,以及人生的意义。我也想到,对于那两个盲者来讲,生命的希望到底有着何等的分量。或许,这仅仅是世界的一项义理吧?或许音乐就是那两个孩子,而我们只是尾随其后的穷困且残缺的肉身……
对我来说,我宁愿相信音乐是残酷的,并且它愈是伟大就愈是如此。也许你可以容许它将你的两只耳朵据为己有,将和它等量的时间也据为己有,但它实际上还要攫夺你无法容许的更多事情。它要你的个体肉身从完全变得不完全,它会剥夺你世俗的生活中最基本的那种语言,乃至它的残酷要远甚于莎乐美,因为它要你活生生地成为一个彻底的孤独者,纵使是在人潮如涌的音乐厅堂之中。它将废弃你所有的现行话语、文本及行为,当你成了它惟一的不折不扣的恋人——如同那个哑女的恋人,它将与你合二为一,直到你成为一个新异的、完整的、声音的肉体。在这个肉体中,真正的音乐如清风,吹拂着你与生俱来的激情。
残酷的音乐与残缺的肉身
茶花女、维特、斯宾诺莎
风情艺术的时代变迁
心事难与君说
有缺憾的价值
“遗忘”背后的历史观与伦理观
老年的风景
在安康和汉水的上游
事关人性
文学的故事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