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故纸堆里的一些图景
作者
鲍传江
期数
2001年04期
我花了十年时间收藏了逾万件自明以降的历史资料,这些散落民间的前朝字纸慢慢地在我眼前拼接出了一幅历史图景。
从我收藏的明代万历年一张股契开始,二百多件与股票相关的资料截然分为三个类型:最原初的民间状态是一人一股,一股一份,这种自觉自愿的股份制应该是贯穿了民间活动始终的;还有一种就是二三十年代和国际接轨了的证券交易;另外一种则是权力作用下的圈钱运动,这种由政府行为或革命力量介入的圈钱在四十年代从未稍停,革命当然也需要资源,只是后来的正常偿付很多被热情湮没了,政治姿态无意中使社会信誉成了问题。没完没了的战争甚至使很多企业也在前程不明朗时伸手捞一把再说,收藏市场大量摆放的是民国三十七、三十八年发行的股票,和当时的无可奈何的通货膨胀互为作用,形成了四十年代末特有的经济景观。我手头至少有五十张以上的股票接下来因时代更替或戛然而止或余音袅袅,最后加入了社会主义改造。领取股息的截止时间大都是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
至于那些流行于五十年代的合作社股票及当时工厂工会的互助金,和古人的会券(每人出资一份,轮流领取本金、定息)一脉相承没有创意而且局部信誉不良,严格说来,这是不得不进行的不纯粹的经济互助方式,已不是纯粹的股票形式,开始变味了。
梳理这些故纸堆,我自己也会碰上一些难堪的问题,比如打捞这些历史碎片,原本是为了拼接历史原样,至少是接近那个原样。但有些专题你做的越细密,就离历史的真相越远,如我正在整理的有一个关于贺年卡的专题叫“青春回放”,这个系列里民国实物甚少,大多是洋溢着大跃进热情的。六十年代的画面夸张,色彩饱和,玉米棒高耸圆满,人面丰润甜甜。连那些贺词也充满了能量剩余的冲劲。在这种画面强势的压迫下,我有时会想,要是没有这些革命浪漫主义支撑,我们在饥饿时代可能更难忍受。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会想,如果少一些这种浪漫,我也许就不至于在五六岁之前只会说一句话,那就是问奶奶什么时候给吃饱。问题在于,我逛遍全国的地摊,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史料,只有几封家信透出了一点吃不饱、穿不暖的私房话,而且说的很含蓄。
要是把上面那些不真实的历史镶在现实里,那就可能被当成真相传承下去。因为真实已被雨打风吹去。那些在饥荒时因饥饿而死的人无须写遗书,因为没有私产可以交待。我当然不能为了实证的缺席再去责备他们。
故纸堆里的一些图景
詹明信的文化转向
儒学研究的新作
诗人思维结构的新组合
良知先于理论
关于“再批判”
犹太小说与犹太作家
优越论与国家犯罪
请勿难得糊涂
另外一个洛克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