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你知道吗?只有歌写出了整个意大利
作者
杨武能
期数
1980年03期
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的《沫若译诗集》,读者不难发现有一首诗特别得到郭老的喜爱,被他用不同的格调译了两次。这便是德国大诗人歌德(1749—1832)著名的抒情诗《迷娘歌》。
诗题中的迷娘,原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个意大利姑娘。她早年被人拐带到德国,流落在一个马戏班里,备受虐待与摧残,十三岁时才为小说主人公威廉所搭救。在威廉的保护和养育下,迷娘慢慢长成了少女,但对自己朦胧记忆里的意大利祖国,仍怀着深深的思念与渴慕,因而郁郁寡欢,终致天折。在小说中,迷娘唱了四首述说自己忧伤心情与不幸身世的歌,郭老所译即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第一首。自从1796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问世以来,特别是1815年歌德将小说插曲全部摘出来放进自己的诗集之后,这首《迷娘歌》便在德国内外广为流传,译成了世界上的多种语言,并由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大音乐家谱曲达百次以上,被誉为世界抒情诗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为了便于读者对这颗“明珠”进行观赏与研究,特将郭老的两种译文抄在下面:
迷娘歌
[译文之一]
有地有地香椽馨,
浓碧之中,橙子燃黄金,
和风吹自青天青,
香榴静,橄榄树高擎,
知否?我的爱人,
行行,行行,
我将偕汝行!
有屋有屋建高瓴,
华堂璀璨,幽室耀明晶,
大理石像向侬问:
可怜儿,受了谁欺凌?
知否?我的恩人,
行行,行行,
我将偕汝行。
有山有山云径深,
驴儿踽踽,常在雾中行,
幽壑中有蛟龙隐,
崖欲坠,瀑布正飞奔;
知否?我的父亲,
行行,行行,
向我故山行。
[译文之二]
你可知道吗,柠檬开花的地方,
葱茏的碧叶里,桔子金黄,
和风吹自晴碧的天上,
番石榴树静挺,月桂树儿高张,
你可知道吗?
去吧,去吧,
我愿相随呀,呵我的爱人,去吧!
你可知道吗,屋梁顶在圆柱上,
灿烂的广厦,辉煌华堂,
大理石的立像把我张望:
人们怎么你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吗?
去吧,去吧,
我愿相随呀,呵保卫者呀,去吧!
你可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里寻求路向,
洞窟中有古老的蛟龙潜藏,
岩头崩裂,瀑布乱奔忙。
你可知道吗?
去吧,去吧,
登上路程呀,呵爸爸,让我们去吧!
诗就这么三节:但每节都是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而又富于浪漫情调的图画,读着读着,意大利这个美丽的南方古国便活现在我们面前。迷娘把对自己故乡山川草木的眷念唱得如此地情词恳切,真使人忍不住想替威廉把她的请求一口答应下来。由于事先已多少了解迷娘的不幸遭遇,我们从她对威廉的“爱人”、“保卫者”、“父亲”这三个相互矛盾的称呼中,便体会到了她对自己的恩人怀有多么复杂而深厚的感情;她那唯一一句涉及自己身世的歌词——“人们怎么你了,可怜的姑娘?”——包含着多少自怨自怜的辛酸。读完全诗,我们心中油然产生一种悲凉之感,深深为迷娘的怀乡之情所打动。
短短三节诗,要表达如此复杂的思想情感已属不易;然而,《迷娘歌》的内容与意义还远远不止这些。
乍看起来,诗的第一节只写了意大利的自然风物,第二节只写了迷娘童年时游玩过的一幢乡间别墅,第三节只写了她来德国时所走过的一段崎岖山径。可实际上,我们细细吟味之后,才发现诗里并不止于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绘,也写了古国意大利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因为那圆柱并列的辉煌厅堂和大理石像,使人不由得联想到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代表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后来的文艺复兴;那云径幽深、蛟龙隐伏的蛮荒山野,使人不由得联想到神话传说中意大利遥远而神秘的往昔。难怪海涅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一书中,要摹仿《迷娘歌》的调子对它发出赞叹:“你可知道吗,有只歌写出了整个意大利……”
而诗里所抒发的,也远远不只是迷娘这个年青姑娘的感情;其中还融合着歌德本人对意大利的热烈憧憬。
读过歌德传记的人都了解,他是从童年时代起便对意大利日思夜梦的。《迷娘歌》初作于1784年。其时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恩格斯语)屈居小小的魏玛宫廷已近十年之久,他想把仅有十万人口的萨克森—魏玛公国改造成德国的样板的抱负业已破灭,除写了一些抒情诗外,文学创作也几乎陷于停顿。周围令人窒息的环境和迂腐傲慢的人们早叫他厌恶透顶,他多么渴望去呼吸呼吸意大利南国的清新空气呵。于是诗人通过迷娘之口,唱出了自己内心酝酿已久的感情,所以诗里的背景才这么广阔,思想才这么深邃,情感才这么真挚。1786年,歌德终于不辞而别,一个人悄悄逃到意大利去了,在这个人民淳朴、风光秀丽、古迹遍地的国度里流连忘返,一住两年,精神与身体都得到了休息,艺术上更重获新生,开始了自己创作中硕果累累的古典主义时期。歌德说,他到了意大利就感觉如在自己家里一样,而在德国和其他地方,他却只是一个“被放逐者”而已。恩格斯在论及歌德对当时德国社会的双重态度时指出,“在《伊菲姬尼亚》里和在意大利旅行的整个期间,他讨厌它,企图逃避它”;《迷娘歌》这首短诗,也可作为他讨厌和企图逃避当时德国社会的一个小小佐证。
此外还须说明,歌德对意大利的憧憬绝非出于无因;而且,对意大利怀有这种特殊情感的也远远不只歌德一人。撇开其他历史原因不讲,单单在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作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发祥地,便一直被德国人和欧洲人——特别是知识阶层——视为自己的精神故乡。作家、诗人、艺术家更是纷纷前去取经“朝圣”,获取创作灵感。比歌德稍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别尔内,在文章中就称意大利为“天国”、“梦寐以求的仙岛”、“给沙漠中的饥饿者撒下曼纳的抚慰女神”等等(见《烧炭党人和我的耳朵》)。所以歌德在《迷娘歌》中抒发的憧憬意大利之情,才能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对处于封建割据的黑暗落后状态中的德国来说,这无疑也间接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以上是对《迷娘歌》内容和意义粗浅而概略的分析,下面再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性。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手腕,一首短诗是断难传达如此丰富的思想情感,产生如此巨大感染力的。《迷娘歌》除具歌德抒情诗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情感炽烈等共同特点外,突出的是还从民歌中汲取了营养,因而用语朴实而富于音乐性,读起来琅琅上口,谱上曲更娓娓动听。尤其是每节诗起首与结尾的询问和恳求,反复中又有变化,随内容的深化与情感的高涨而一次紧似一次地扣动读者心弦,使之发出强烈的共震,久久的回响。
最后,笔者还想就郭老的译文说几句。
总的看来,两种译文都出色地传达了原诗的意旨与情感,保留了这颗“明珠”的光彩与魅力。相较之下,译文之二更切近原文,朴实无华而又诗意沛然;译文之一再创造的成份则多一些,大胆采用了近似我国古风的格调,收到了保持原著民歌风的效果,情韵也更浓烈,只可惜文字在今天已略显古雅,且把原诗中有特殊含意的“柠檬”、“圆柱”等词或译得不通俗,或省去了,在达意这方面留下了细小的瑕疵。此诗系郭老在一九二三年所译,半个多世纪后读来仍魅力不减,应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象《迷娘歌》这样的名著名译实不可多得,加之又有两种译文以作比较(我国还有钱春绮等译过这首诗),给后辈的写诗译诗者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殊堪珍视。
你知道吗?只有歌写出了整个意大利
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年
悲剧、诗与宗教信仰
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
论自由的两种涵义
哪里是家园
《全国报刊索引》
读《美学与艺术实践》书后兼悼朱彤同志
精神界人非骄子
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