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旧札新读
作者
程巢父
期数
1998年02期
一九九六年三月下旬,艳阳和煦,春物骀荡,我到未名湖畔的朗润园去看九十高龄的邓广铭先生,见到台湾大学历史学系逯耀东教授刚刚给邓广老寄来的一册《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心艳羡之。这是由“傅斯年先生百龄纪念筹备会”主持印行的,编者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王汎森、杜正胜两先生。不久,我赴山东聊城参加“海峡两岸傅斯年学术讨论会”,杜先生专托王先生带给我渴望得到的这本书,使我大喜过望。在“友人书信选”部分,我发现了一封储安平致傅氏的信。这又是使我大喜。我的朋友谢泳是研究储安平的专家。他撰写的《<观察>研究》书稿,我在一九九四年就读过了。我鼓动他在该书的基础上再为储氏编年谱、写传记。此话说说轻巧,而冷静一想,对当事者来说,岂不戛戛乎其难哉?谱(传)主失踪已经三十年了,而失踪以前彼人又是患的政治麻疯病,故其最后约十年的情况几乎无人得知,亦无人可访。他的消失,恐怕就像建文帝的消失一样,永远是个谜,永远没有一点线索,永远无迹可寻。谢泳留心有年,迄今尚难以获得新材料。傅斯年在保存这件什物的习惯方面有些像他的老师兼挚友胡适。而胡适飞离北平时,只随身带了甲戌本《石头记》及《水经注》版本的资料,书信、手稿都未带走。傅斯年居然在那样的乱世将他的五大箱信件什物带到了台湾。而在这批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专人典藏整理的五千多件资料中,居然保存了储安平当年的书信原件。荆棘铜驼,雪泥鸿爪。在多年来史料史实难以有突破性发现的情况下,竟然由海峡彼岸传来了储氏的真史料!
因为篇幅所限,我将储氏的信件,摘抄一部分于此:
孟真先生赐鉴:
手教奉悉,承赐鼓励,至为感激。一年以来,我们确是以全力办此刊物,只是环境大难,我们只能以辛勤及忍耐应之。先生所云《观察》语调缺乏共同性一点,我们也深切感到;并因这个原因,减少发言力量。我们应当有若干在基本观点及风度上相同的朋友,经常聚会,共同讨论,发为文章,易生力量。《观察》非无基本的写稿人,只是南北分散,不易集中,其情形与昔日之《独立评论》完全不同,这是《观察》极大的弱点,而一时无法可设。我们又不能在上海随便找些人叙会;这是我们主要的苦痛。我每天平均工作二十小时,几乎全部分的精力都花在这个刊物上,如兜拉广告,买纸,调度款项,人事管理,核计账目,校阅大样,都是我的工作,虽然终日疲乏,但精神上还是十分宁静愉快,……
目前最困难的还是稿子。稿子总不够,同时又要维持这个水准。回顾二十期来,大体上还能维持原有水准。先生所附《内蒙自治问题》一文,应当使国内各方面都能读到,所以想在《观察》发表一下,先生想可同意(《观察》有四分之一的读者都在西南西北各省)。顺便附致薄酬四万聊申谢忱,务望哂纳。一卷即将告终,二卷正待开始,先生因病因忙,尚未为《观察》写过稿子,我们很切迫的希望先生能给《观察》第二卷第一期写一篇文章以为支持,并乞于二月十日以前掷下,务乞俯允为祷!
专肃 即请
大安
后学
储安平敬上
一、十三灯下
储安平写这封信时,《观察》第一卷第十九期已经付印,第二十期正在他的案头编辑之中。
储安平生于一九○九年,别名储平,笔名海风、安平(见一九二九年《北新》)。抗战前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早年于《流沙》、《奔流》、《北新》、《国闻周报》等刊发表作品。曾任《中央日报》记者,编该报副刊。后来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做研究工作两年,抗战爆发时尚在英国,因救亡而归国。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在重庆南温泉中央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任教授,教文学与写作方面的课,并给《中央日报》写社论。后曾参加桂林《力报》,一九四五年春在湖南任《中国晨报》主笔,旋去重庆创办《客观》周刊,实为《观察》周刊的前身。他办这两个周刊的目的,就是为了评点国事,反映时局。
开初创办时,发行数仅数百份,到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初当局查封前,发行数竟逾十万份,当时刊物印数达到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这是因为它以敢言著称,极受知识界好评。
《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在编辑上有这样一条规定:“‘傅档’有大量来往书信,《选辑》只发表一小部分,虽以一人一信为原则,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也只能选取部分人士而已。”傅斯年平生交游广阔,学界、政界朋侪契友极多,而在“只能选取部分人士”的“友人书信选”这寥寥三十八位人选者之中,储安平就占了一席;而在“以一人一信为原则”的编辑方针之限中,储安平的信件又意外地溢出一封,也就是他一人独居两席。在《选辑》第一部分“生平文物资料选”的第五专辑“生命后期”栏里,还有储安平致傅斯年的一封信。
孟真先生赐鉴:
在京晋谒,辱承留餐,畅聆教益,欣幸无似。翌日即返沪,未能再谒,甚为怅怅。金祸泛滥,纸价暴涨,印工倍增,本刊经营曾增艰难。先生在参政会慷慨陈辞,主张清查宋孔产业,举国共鸣。国事如此,忧心如焚。顷闻先生将为《世纪评论》连写两文,促宋下台。谠论一出,行见全国响应。不知先生拟写之两文中能否发赐一篇惠交敝刊?如承俯允,曷胜感祷!
……
专肃 即请
大安
后学
储安平上
二、十六
据《胡适的日记》(手稿本)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记:“今天报纸(世界、盖世)大登傅孟真昨天在参政会攻击孔祥熙、宋子文的话。《世界日报》标题为《傅斯年要革命》,报纸又大登昨天立法院攻击子文的言论。”参照此信(二月十六日)内容可以推知:一、参政会开会在二月十四日,傅斯年“慷慨陈辞,主张清查宋孔产业”。二、储安平自沪赴宁不专为拜访傅斯年,是为采访参政会新闻。三、储安平应当在十三日到达南京。四、“晋谒”,“留餐”,傅谈话当在十四日傅斯年参加参政会的当天。五、“翌日”——十五日储安平“返沪”。储安平写这封信的时间当在十六日午前,傅斯年的第一篇文章《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已在《世纪评论》第七期刊出。第七期出版于二月十五日的南京,还没有运到上海,而《观察》周刊又不是一家记者满天飞的大报大刊,故储安平的消息不可能很及时,乃有“拟写之两文中能否分赐一篇”之请求。何廉的回忆录里记载了当时这件事:“我在南京遇到他。他告诉我说,他要给《世纪评论》写稿子,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按原文发表,不能有一字改动,我立即表示同意。过了两天,他把稿子交给总编辑张纯明,以《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发表在《世纪评论》上。”根据何廉的这段回忆,可以推定几点:一、他与傅相遇,傅要撰文抨宋,给他印象很深,因此,几十年以后记忆仍很清晰。二、由此可以无疑地推定,他们的相遇是在二月十三日,此时傅的文章还未写。三、十四日傅在参政会讲话,留储安平吃饭、谈话,这些活动都在晚饭以前,这时文章还未着笔。傅斯年的性格具有山东人的爽直,他在南京街上与何廉谈到写文抨宋,在家里接待储安平不可能将写好了的文章藏着不露口风。因此,傅斯年的文章是在十四日当天夜里写的。中央研究院在鸡鸣寺路,《世纪评论》社在西华门三条巷,说不定记者就在他家客厅里候稿。因为这是具有爆炸性的政治新闻,第七期的其它文章早已备就,预先留出了“专论”的首栏,只等傅文一到即刻检字排版,上机开印,连夜装订。次日此文一出,监察院于翌日举行全体紧急会议,立法委员群起质询。一潮未息,仅及一周,傅斯年又在《世纪评论》第八期(二月二十二日)上刊出《宋子文的失败》的长文。宋子文终于挡不住朝野舆论的巨大攻势,遂于三月一日辞去行政院长之职。这期间傅斯年又要应储安平之约,于二月二十日前写成《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寄给上海《观察》社。他是长期患高血压症的人,在一周之内竟连写三篇重要的政论长文,岂止是不顾利害,连性命也不顾及了。尽管他在《新潮》时期于创刊号上有过一个独写十五篇文章的宏绩,但那时他是未满二十三岁的血气青年,而现在已是五十二岁了。
傅斯年在第一篇文章中说:“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一个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的势力,而由于他自己的崩溃!……至于说到政治,如果不承认失败,是谁也不相信的。政治的失败不止一事,而用这样的行政院长,前有孔祥熙,后有宋子文,真是不可救药的事。……要做的事多极了,而第一件便是请走宋子文,并且要彻底肃请孔宋二家长期侵蚀国家的势力。否则政府必然垮台。”
紧接着刊出的《宋子文的失败》一文,他揭露宋家的“中纺”公司说:“中纺公司的组织,原与国民党历来标榜的口号‘轻工业民营’违背,他的说法是增加政府收入。去年一年,他平均每月输政府一百亿,全年一千二百亿。今年列的数字是每月三百亿,全年三千六百亿。社会上估计,去年赢余是一万亿。……然而仔细看看,(政府)何尝有赚钱这回事?第一,美棉以法价结外汇,在中纺,利益极大;在国家,担负好大外汇。第二,机器(一百五十万锭子)全无代价,房子生财全是拿来的。第三,补充机件,外汇取之裕如。这样算赚钱,以裕财政,欺人乎?欺天乎?政府为他的收入之益,远不如为他外汇负担之害。”
他又举宋孔两家压低外汇,以肥私囊,侵蚀国家的倒行逆施:“在这样外币贱、国币贵的情形下,入口极易,出口极难,一悬数倍,简直要断绝中国货的出口,大开外国货的入口,岂特入超而已,简直要一个是无限人,一个是零,这真断送中国的经济命脉了,何年恢复,真不可知。谁开创这个局面?孔祥熙。谁继承这个遗志?宋子文。他俩这一着,简直把中国葬送在十八层地狱下了。简直是彻底毁坏中国经济,彻底扫荡中国工业,彻底使人失业,彻底使全国财富集于私门,流于外国。”
一周以后,储安平的《观察》周刊不仅在“观察文摘”专栏全文转载了这两篇文章,而且又刊出傅斯年的《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一文。
他直斥孔氏是盗国的“扒手”,宋氏是将公的变为私的,“国营”变为“宋营”,国营的工业、厂矿在他的管理下都弄得亏损、瘫痪,而“宋营”的都盈利巨万,国家不受其益而受其害,而宋氏则形成了托拉斯。他索性将了当局一军。说:“政府若对得起人民,该去清算的。”在结论部分,他提出了一个挽救国家经济的办法:征用宋孔产业十五年,十五年以后还本付息。“清算”,“征用”宋孔二家资产,在当时当然办不到,但舆论的震慑力是不无作用的。还在一九四○年,傅斯年最初抨孔之后就看出了邪、正态势的变化,他在致胡适信里说:“至少可以说,他以前是个taboo[禁忌],无人敢指名,今则成一溺尿桶,人人加以触侮耳。士人之节,在国以此维纲常者也。”
旧札新读
记聂绀弩谈诗遗札
日本与美国的宿命性对决
爱俪园的噩梦
文求堂与《羽陵馀》
“姐妹情谊”如何可能?
两本书的启示
《论书绝句》管窥
不是情书的情书
文字比石头更加不朽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