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对国史怀有温情与敬意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咏煤
期数
1999年02期
翻开钱穆著《国史大纲》,开篇便赫然写着:“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钱先生要求他的通史的读者须具备的诸信念中,中心意思就是要对国史怀有温情与敬意。这话是对半个世纪前的国人说的,但今日读来简直就是对今天的人们说的。这一点也不奇怪。试想,当几代国人已习惯于“现代化”,已享受着“现代化”的果实时,怎么会对渐远渐褪色的国史怀有温情与敬意呢?
钱穆先生对传统文化的脉脉温情充溢字里行间,但他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染陈疴。他在书中指出:“逮满族统治之力衰,而中国政治、社会之百病,遂全部暴露。论者每谓自嘉、道以来,东西势力相接触,东方乃相形见绌;此似是而未尽之说也。纵使嘉、道以往长得闭关自守,海道之局不开,满洲之治权,仍必颠覆,中国仍必大乱。其并先已浮中于自身之内部,而外邪乘之,其病象遂益错出。”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何时出现病态,钱先生把这一时限定在唐中期安史之乱以后。笔者对历史素乏研究,不敢妄言,但闻之有豁然开朗之感。回顾我民族数千年轨迹,从直观上来看,唐以下气象的确已大不如前。
对国史失却温情与敬意,还在于治史之道。一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全方位地改变了世界,也造成了西方文化中心论。我们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却自觉不自觉地存在以西人治西史中的模式硬套中国历史的情况。治史者往往胸中先有框架,再在中国史料中搜罗可为我所用者。此种治史产生于近代求知图强的背景下,乃立足于现实,走的是古为今用的路子。以此治史是有意义的,但惟其过于务实,偏重于功利性,反而不能求得历史的真谛。钱先生在历数记诵派、考订派治史之无意义,革新派治史之有意义之后指出:“革新派之于史也,急于求智识,而怠于问材料。既不能如记诵派所知之广,亦不能如考订派所获之精;彼于史实,往往一无所知,彼之所谓系统,不啻为空中楼阁;彼治史之意义,转成无意义;彼之把握全史,特把握其胸中所臆测之全史。”诚哉斯言!如此治史,焉能使读者对国史产生温情与敬意?关于治史之道,钱先生认为应集记诵、考订、革新诸派之所长,而避其所短。他说:“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新通史,一者必能将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者所必要之智识;二者应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此种通史,无疑的将以记诵、考订派之工夫,而达宣传革新派之目的。”
何以对国史怀有温情与敬意?钱先生的话很耐人寻味,他说:“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我常常想:如果中国历史的自身发展逻辑不被外力打断的话,今天的中国该会是什么样?这一或然性问题是寻不出标准答案的,在今天看也似已无实际意义。但我以为今天的治史者完全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做做研究。这可以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演进作一番来龙去脉的梳理。当此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际,此种梳理对于国运的昌盛当会起到推进作用;进而当此西方文化弊病百出之际,此种梳理也总不会无补于世。
对国史怀有温情与敬意
“二元联邦主义”的消亡
边陲地带的草根力量
天下第一裙
便溺的威风
“端持淡泊慎初终”
译诗艺术的成年
广阔天地
从“自愿当奴隶”说起
亲历战争 让女人自己说话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