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无题
作者李永燕
期数1999年07期
  读过《历史终结还是全面民主》(《读书》一九九八年十二期),我认为文中有些话说得没道理。
  作者不同意福山关于“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观点,给出的理由是资本主义仍然有不公平、不民主的缺陷。我本期望作者接下来会给出具体诊断,可看到的是一通道德批判。例如关于对“外部”的利用。对于后发展国家,有可资利用的“外部”,固然方便;没有,也不能强占。要心有不甘,也只能怪自己(的祖宗)不争气。
  还有,作者指责资本对自由民主的垄断也难成立。显然,作者把自由民主视作零和局势,所以垄断自由民主,不容他人染指便成了资本自利的必然取向。但事实恰恰相反:一、人们认识到,自由民主越普遍越充分则越好,这对资本不但没有损害,反而只有好处。二、多年来推行推广自由民主的,哪怕是带引号的自由民主的,主要还是资本最发达的国家。
  而且,自由民主对别人的贫穷并非无动于衷。因为提供最多援助的,还是那些能够提供援助的国家。
  虽然可以说那“五分之一”人口在这方面做得还可更多些,有一点最好也能提到,即他们能解决好自己的温饱,本身就是一个硬道理的证明了。
  追究穷人挨饿是谁的错误意义不大。找出导致贫穷的原因,对症下药,脱贫致富才是正经。为富不仁固然可憎,总举着自己的贫穷来说明“我比你高尚”也同样要不得。“百分之五”的人口消费了“三分之一”的资源,这只对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有意义。若硬与自由民主扯在一起的话,那也是因果关系。
  另外,不知道作者说的“我们”除他自己还能包括哪些人。总之他似乎太消极了些。不然为什么他总坐在奴隶的角落里,要么被“极权”压迫,要么受“资本”剥削。实际上只是他自己划地为牢,并为此愤愤不平而已。
  口号式的语言往往缺乏精确的界定,说服力更糟。该文指出“全世界受苦人”该如何追求更公正、更民主的生活方式,即“全面民主”;意指不仅在政治方面,而且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决策。文章一方面声称“全面民主”不囿于任何意识形态,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
  我有两个理由拒绝论文的上述主张。
  一、首先我相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个不断进化进步的过程,永远到达不了理想中完善的形态;但人类始终在努力向它靠近。在这过程中,发现某事某物有缺点,我认为应该根据民众的自由选择,改错纠偏,日臻完善。若因不满就轻言“消灭”,采取激烈措施,则不仅得不到除了流氓无产者以外的普遍社会支持,而且就算做到了“破”,新“立”起来的东西成本多半更高,结果更差。举例说,资本制度的支柱是私产制。要反对,消灭资本制,就先要取缔私产制。这从逻辑上说有两个方式:武力征服和和平演变。前者,过去有人试过,结果如何不必重复。后者,且去试试说服人家交出他们的财产,集中起来由你支配。
  个中道理再再简单不过:第一,你凭什么保证,这笔财产交到你手里,会管理得比留在人家自己手里更有成效?第二,大家又怎样监督保证你不会中饱私囊呢?
  二、以道德乌托邦取代常识的一厢情愿更是违背人情物理,每个人参与的“全面民主”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呢?我且反问三个问题:
  A.能力。人类进化史已经明证,社会劳动只有分工才能获得最佳效率。因此,沈阳的一个体育教师有何经验和能力去参与,比如广东核电站的选址、建设和环保等决策呢?
  B.效率。每一个人花十分钟参与西安一个制片人要拍一部电视剧的计划,十二亿人就要用二二八三一年。三千多个县的土地该种多少什么样的庄稼,七十万个企业该生产多少什么类的商品,又该如何全面参与?过去一群人决定几亿人的经济、文化活动尚且因不合实际而发生变化,这教训还不够深吗。
  C.产权。胡同口卖冰棍的老太太凭什么要听你的,只卖小豆的,不备山楂的?赚不到钱你管晚饭吗?
  哪怕片面,哪怕极端,只要能言之成理,也算做到了“立言”。没想明白的话便没有价值。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