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说说日本的学术批评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陈映芳
期数
2000年04期
读《京都大学的“共同研究”》(《读书》一九九九年第八期)一文,深感作者茅海建是位有心之人,在对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做一日访之后,能较为详细地介绍那儿的“共同研究班”。笔者曾有机会作为招聘学者在人文所学习、研究一年半时间,茅文中介绍的狭间直树先生正是我的指导教授。由于在人文所期间一直参加共同研究班的学习,也曾在班上做过学术发言,如今读到茅海建的一些感受就觉得较能体味其细微之处。而我这儿想补充介绍的则是日本学界普遍存在的在我看来是比较健康的、也是我们国内缺少的学术批评的习惯和风气。
据我的体会,共同研究班对于其成员的学术研究所具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的学术批评。成员在班上发表的一般都是“半成品”式的研究成果,而每次发表前,班长都会指定一位对该课题较有研究的成员做重点准备,对发表内容做出评价、批评,并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本人发言只可用研讨会的一半时间,另一半时间留给大家提问和讨论。讨论大多认真、热烈,有时候甚至会有激烈的争辩,但成员们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学术性的问题及分歧展开对话。很少见有游离学术的“捧”或“损”。我想这正是研究班能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听到真正的学术批评。
后来我发现这一类研究团体和各种形式的学术批评在日本学界非常普遍。譬如同在京都的佛教大学,笔者曾参加那儿的一个共同研究班的一次研究活动,发现那儿的综合研究所内同样有好几个共同研究班,每个班都有一个研究课题,成员除该课题的“班长”、“专任研究员”外,另有“嘱托研究员”和“研究协作者”,他们也定期召开研讨会,由成员发表研究成果或请外面学者做报告。这些研究班成为研究者交流切磋并展开学术批评的固定场所。
此外,各种研究会、学会定期召开的研讨会和年会也给学者们提供了从事和听取学术批评的诸多机会。研究者特别是年轻的博士研究生们,大多会争取、利用这一类机会,导师们通常也鼓励学生们将正在撰写中的论文拿到外面各种会议上去听取外界的反应、批评。
笔者在日期间曾发表过几篇学术论文,回想起来,几乎每一篇文章的公开发表,都曾得益于各种形式的学术批评。除了导师的指导、斧正外,有同学间的讨论(发表、讨论各人的研究内容是教授主持的研究生研习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研究会或学会的会议上的发表,以及刊物编审委员会的意见。学术刊物在决定采用论文后,一般都由责任编辑将各审查委员会成员(匿名)所写的对该论文的评价和批评意见详尽列出,寄给作者,同时提出修改要求。这种意见大至总体问题设想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有对刊物水准负责和为研究者公开学术成果把最后一道关的意义。
不少人认为日本学者以团队协作精神见长,有我们难以仿效之处。但我想,无论形式如何,一种正常、健康的学术批评的风气,对于研究者本身的学术研究以及学科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研究者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的。
说说日本的学术批评
两点思考
两处翻译问题
头白惟余一卷书
驻守边缘之战
如橄榄果的小说
在理论思考与现实行动之间
帝国的技艺
评陈汝衡新著《吴敬梓传》
谁之权利?何种集体?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