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读《荣木谭》
栏目品书录
作者吴樾
期数2000年06期
  《荣木谭——思想随笔与文化解读》由随笔和论文组成,主题是中西文化思想研究。其中关于科学与人文价值关系的阐释,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文化观。
  认识论是为科学(求知)寻求理性基础的理论,本体论是为建构价值寻求理性基础的理论,认识论和本体论是无法统一的,至少在人类认识的现阶段是如此。
  人类的价值与求知原是统一的,例如柏拉图的知识来自理念,而最高理念是至善。随着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扩容,理性知识的自律性越来越严格,发展为以数学方程为基础的公理化系统,就是近代科学。价值也就被排斥在外了。理性知识朝着数学精确性发展,在西方文化是顺理成章的,“理性”这个词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原义都是与数学精确性有关的“计算”,而最早的公理化系统就是欧几里德几何。
  科学与价值的分裂在理论上的成立可能始于托马斯论证自然知识对于神学的独立性。中世纪的唯名论和经验论加强了这种思想。近代唯理论、经验论直到逻辑经验论彻底完成了这个过程。结果人类陷入一种非常危险而又得意忘形、趾高气扬的境地。科学作为高度发达的求知体系已经对自然的结构有了相当多的理论解释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复制自然的机制,使人类在技术上掌握巨大的生产力和毁灭力。可是人类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变得更智慧,没有学会和平、公正、自由地相处和正确地对待自然。实际上,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开始于二十世纪前三十年发生的科学重大发现所引起的科学概念更迭。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海森伯格方程、薛定鄂方程、波尔理论等已经对基本逻辑定理的普遍性提出质疑,被逻辑经验论认为是科学基础的普遍理性也就动摇了。
  可是作者指出,经过近半个世纪对科学基础主义的颠覆,却对科学这个求知体系没有什么触动。“科学还是那个科学”,仍然按照它的自律性和纠错潜能探索着自然奥秘而且不断获得重大发现,同时也没有改变把自然当做与人分离、可破坏、可复制的对象的基本态度。这种排除价值的价值态度正是知识与价值分裂以来渗透到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假设,也正是它造成了科技权力话语把人类文明引向灾难。而到今天为止对科学理性的批判之所以不能触动科学,正是由于这种批判外在于科学体系的缘故。从现象学以来一直有人企图建立一种超越于主客对立模式的认识论,但是没有成功,它的论证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分析完全脱离了认识论而转向本体论。舍勒的价值现象学也是这样。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有助于人文学术的方法论但对于科学方法没有实际意义。而且科学的根本性质不可能消灭主客二分,因为科学必须从观察开始而不能从现象的原初给定性或存在的自我显现开始。但是主客二分不等于主客对立。作者提出一种主客互动、整体包容的认识论思想,把求知看做人类主体的秩序原则与观察发现的世界秩序原则进行反复无穷对比而逐渐深入理解世界结构的求知过程,互动包涵尊重自然本身的理和神秘,人本身的秩序原则包涵人的历史性。因此,作者认为人文价值是科学的基础,并且相信归根到底科学将不得不吸收诠释方法,也就是包涵历史性的多义思维。但是这需要历史时间。
  (《荣木谭》,唐逸著,商务印书馆二○○○年一月版,19.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