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饿←→愁:中国女作家点滴
作者
肖开愚
期数
2001年05期
有一些当代女作家跟我是要好的朋友,但我从没把她们当做女性作家而后去琢磨她们的共同点,或与我们这些男性作家的不同点。如果要注意一个作家的特点,我们会考虑他作为一个作家与其他作家的区别点在哪里,而不问这个作家是男的还是女的。我也乐意这样想,男人之所以写诗,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变成女人,也就是变到美的一边。而女人,她们本身就是美的,写诗无非是为了美上加美。已往的文学惯例偏信,一个女作家和一个男作家之间的相异之处,不会比一个男作家与另一个男作家之间的相异之处更多,或需要更特别的考虑。也就是说,在我们的阅读和批评习惯中,可能沿袭了一种麻木不仁的美学态度,认为在文学的感受和批评中,“风格”才是真正的考量,如果不是惟一的考量的话。另外,也许有点儿怪诞,文学批评的惯例中也隐含了这样一个观点,评价作家主要得从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共同点着手,因为只有在共同点上才谈得上实际的比较。这一点总是令人各相殊论者大光其火。
十几年前,我的女诗人朋友丁丽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男人真无聊,成天分类呀分类,哪像我们女的,织毛衣就织毛衣,又简单又实在。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她的话有什么根据,因为我几乎可以更有把握地说你的话就是分类或者:现在你们女人真无聊,只知道分类,比如硬要从作家中分出一个女作家类来。当时我差不多能够认同一个流行的看法:这一类自我分类无非是为了逃避艺术上的困难,为降低专业性找一个台阶。可是在以后,我工作的范围扩大了一些,也可以说,我的幻想在更多的方面感受到了阻碍,回过头来,我对男女作家的区别也就多了一点认识。不过,这并不是说,我的社会历史方面的兴趣削弱了我对某种类型的纯诗的憧憬,尽管在别的方面我也体会到了纯诗式的构造的乐趣。
《诗经》的第一首诗是关于女孩子的。作者应是男性,他用甜言蜜语东拉西扯地赞美了一番。他的翩翩而来、像比喻一样美妙的感情中带有一股忧愁的滋味,可以和后世诗歌中的闺思相比较。我想中国诗中较有魅力(我的意思不是更有价值)的部分是“女气”的,这些诗的作者大多是男性诗人,他们让他们身上的女性部分说出话来。在这里我无暇去分析所谓“女气”指的是什么,但我觉得这个特点非常迷人。也许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诗里就有了一个公共的女嗓子,用来倾诉一半世界对另一半世界的猜想。更具体一点,可以说,诗人用他的女嗓子发出美妙的声音,召唤他的理想的读者,即他的梦想中的友人。而《诗经》中后面一点许穆夫人的《载驰》一诗说明,最早的女诗人和后来富有现代感的男性诗人的诗歌动机差不多:诗从横在诗人面前的阻碍开始。许穆夫人要回国去吊唁哥哥,受到许国大夫们出于礼典(古代法律礼前刑后)的反对,因此她产生了类似于存在主义的感觉和所谓革命的易卜生主义的心愿。她写道:
我行其野,
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
谁因谁及。
大夫君子,
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
导致了许穆夫人的困难的那些个原由,到后来纷纷改变了内容,却没有改变方式,而其结果也都是荒谬感的产生。只是后来的诗人从前人和自己的经验中发现,再也无法像许穆夫人那样勇敢地要求:不如我所之。因为他们知道要求也没用,乃至幸运的话“走”成了,但“走”——几千年来,诗人们似乎天上地下到处都走过了——也同样没用。我决不是要否定理想,而是想说我们的理想一直在订正自己的方向。然而,对照着看女诗人和男性诗人的历史,确实,女诗人始终要比男性诗人显得乐观和勇敢。
女人的生活受到男人们画定的界线的残忍的囚禁,男人们受到自己制定的礼法所依据的道德体系的囚禁,而所有这些囚禁都可以说是“政治性”的囚禁。还有一些冷酷的囚禁,像天命和死亡,是男女共享的。只有着手具体地分析,我们才不会说,所有的囚禁意思是一样的,意义也是一样的。因为只有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听起来很怪——我们才敢于反叛逻辑学。但在这里,我不能展开具体的分析,我想我也不能把精力花在谴责男性的罪过方面。我猜,古代住在深闺内院里的女孩子(深闺外的不识字),她们成天猜着屋子外面的世界,她们想像到的屋子外面的世界要比实际的大得多,理想得多,神秘得多。正像反过来那样,屋子外面的男人们猜深闺内院的幽深和秘密。有一次,一位(在我们这里的“开放”的语境中显得)幸运的女诗人获得了一个罕见的机会,带着奇怪的使命去和一个外国皇帝结婚。跋山涉水,见的事情可多了。她却痛感她的经历之不幸,镇日盼望回到家乡,回到原来的生活中。比刘细君晚两百来年的诗人蔡文姬,她的命运表面上比刘细君还苦,似乎因为兵乱被迫在南匈奴呆了十二年。后来她如愿以偿,回到了家乡,但回到家乡以后,她又开始想念她的孩子们。我想,她也想念她的前夫和外国的种种情况。蔡文姬写道:
人生几何时,
怀忧终年岁。
问题——大概叫“问题”是太马虎了一点——大概出在想像力方面。我们对现状不满,就得动用想像力;我们有想像力,就一定会对现状不满。过去的老人们教给孩子去感受快乐的诀窍,也只是放弃想像力这一个办法。我们的想像力乍一看似乎是为着一个比我们现在的世界更加广大的世界,其实是为着一个比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更加美妙的人。我觉得男男女女在这个“问题”开始的地方,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后来的区别才变大了。男人们利用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便利,除了皇帝的禁苑(那恰恰不是女性的禁苑),什么乱七八糟的地方都去了,什么可能尝试一下的事情都尝试了,复辟啦,改革啦,主义啦,科学啦,最后获得的感受似乎只是更多的分裂的零碎,和更多的茫无所视的虚无感。男性诗人们的最大理想从来就不是诗歌,而是政治,所谓“治国平天下”。但像王安石那样少数的男性诗人们,成功地位居要职,发号施令,所得到的经验不外乎更彻底的绝望。因为社会像烂掉的苹果,是不可能救治的。所以男性诗人们在青春期的一阵政治狂热之后,都会把热情转而全部地倾注到语言上。他们的想像力倾向于创造出一个懂得语言之美妙的理想的友人,而不再是拯救社会的英雄。由于他们所理解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既等于激情又等于虚无,根据某种物我对称的原理,他们所期待的友人在现实的世界上大多数时候是不可能存在的。要一把多么婉转的钥匙才打得开幽曲的语言之锁啊!女性就不同了,她们盼望的始终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由想像力和墙壁共同创造出来的真的形象。一个细心的、会体会戏剧性的场景的、懂得化解忧愁的人。那个人,那个形象所暗示的无边的可能性、很可能涉及无边的权力的一部分,在世界上也是不存在的,但另外的人情的、温暖的一部分,却是存在的、可能的。我觉得这一部分也是存在于我们诗歌中的较为动人的一部分,虽然这一部分的存在只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人为地匆忙、分离、混乱和冷清。因为女性们住在深闺内院,她们的盼望全都落实到那随时可以推门而入的男人身上。她们动用了多么精细的洞察力和多么广泛的谅解,才创造出了“男人”的优点和缺点,即温情和寒意。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女诗人们寄托情感的“那个男人”形象,只有在很少的时候,比如在希望“自己的男人”建功立业、匡世救国的时候,才会带有我们常识中的所谓男子气概。一般说来,女诗人们不大关心儒家讲究的那种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的社会品格,我觉得主要也不是由于她们对于社会无从观察和过问的原因。女人们倾心塑造出来的男人形象,一般说来,都带点儿女气,那种贾宝玉式的半顽痴半通灵的花花公子。我乐意相信,中国女性由于对社会的洞察,从来就倾向于一种喜忧参半的、由于完整所以隐秘的欢娱。到现代则倾向于自治(当然是政治性的,两性关系中的独立甚或孤立的取向)。然而女作家们的愿望,除了增加她们的失望和相应的饥饿感,从来就没有什么别的收获。中国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写道: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吹花雨。
倚遍栏杆,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诗人似乎有过幸福的时光,那个人曾经“在”这里,后来出远门去了,该回来却一直没有回来。我们当然可以设想那个幸福的过去,只是诗人发明出来的,好陪衬现在的寂寞。可是一个人想要的东西很少是从来没有、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而大抵是从来不够的东西,只不过因为消失得快而又大大夸大了其不够罢了。
“五四”以后,中国妇女的生活改善了,一九四九年以后改善得更多。可是女诗人们的诗歌调子更低了,好像要证明女人们的灵魂——愁——并不是源于社会地位和生活范围,而是源于更为自我的内在的地方:感觉、判断力和想像力。我这么讲,决不是说社会处境的改善是不重要的和可以忽视的,决不是。尤其现在,妇女的社会处境不如十几年前——独立者也飘摇,甚或自折——社会须得寻找一个更改善的机制。可是诗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情的确是不一样的,从鲁西西的诗里,我感觉到她对某种苦难和受难心理的探索,总是带着一种宽恕的调子。这种调子在男性诗人的作品中几乎是不存在的,男性诗人们对于恶要么不屑一看,要么骂一通,要么拿一柄美学的什么放大镜酸溜溜地去调戏一番,还搞笑似的为自己的什么地方装点上喜剧什么理论的陈词滥调。佛道的虚无破坏主义影响究竟是太深了。痛啊!前一阵,和小翟聊及现在妇女的处境,她的女权意识我感觉已化作一丝沧桑感。这也是自然的,因为为我所用的那样一种市场民主化(反过来说成“民主集中制”永远是更准确的),只会帮助传统的弊端一面死灰复燃。她的诗讲的始终是一些无可奈何的姑娘故事,在她的笔下她像一个赌气的小姑娘一样应酬着无所不在的男权。可惜我手边找不到唐丹鸿的诗,以她的天分和极端,应当为我们提供更新更妙的入口。不过在诗人们中间一直享有很高声誉的女诗人陆忆敏,有一句诗很能够反映当代人的心情,似乎也从高于风格的文学标尺证明了我们的文学惯性不是轻易形成的。
走过山岗的鱼
将如何度过它的一生?
她的疑问本身就是答案。而她倒和传统女诗人不一样,她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写道:
今天我教儿童读一首伟大的诗。
可是伟大的诗一定是伟大的想像力造成的,而想像力最终导致忧愁和虚无感,只有在极少的时候导致批评和讽刺。前面已经谈到了想像力的更多的结果,这里就不再谈了。有趣的是,去年五月四日,一个更年轻的女诗人千叶写了一首叫做《狂热》的诗,直接讨论了我们的题目,她认为是欲望不分过去和现在,塑造着我们的感觉和创造力。
为什么你喂养它们,这些爬行类、
甲壳虫、两栖动物,还有一大束甜蜜的槐花?
为什么你从田野里偷出它们,
喂养它们?
如此迫不及待,因为灵魂若是缺乏足够的形象,
就会饥渴而死。所有的狂热全都是一种:
饥饿。
她的诗比我讲的更清楚,更好。但她的诗因为剔掉了传统女性诗中那个更具体的期待部分,感染力也降低了。当然这是因为诗人的灵感别有来源,因为当代生活更加空泛。而源于当代生活的加了倍的饥饿感本身,就是穿刺拥挤的当代生活的加了倍的嘲讽和愁怨。
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于汉堡大学
饿←→愁:中国女作家点滴
布里格斯《马克思在伦敦》
圣徒文学的一个样本
麦金农:《袁世凯在京津》
影恋与社会病
掌握自己的命运
“杂语”中的真实
一点感触
“大学不是衙门”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对话·经济人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