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方方面面熊十力
作者
丁为祥
期数
2002年07期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哲学界,熊十力(一八八五——一九六八)堪称一个“异数”;而在他的一生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异数”。早年,他为革命奔走,有过秘密串联、谋划起义并遭到通缉的经历,革命胜利后,他先任湖北督政府参谋,继而佐孙中山幕,但他“念党人竞权夺利,革命终无善果”,于是激流勇退,先成为一名中学教师,接着又成为一名叩问佛法的学子。三年后,因着对佛法的参究,他终于以其未有任何学历的身份获得了北大的教席,——这本来已属“异数”,但他却不满意新式课堂,要求在家里上课,并以“道之将废也,文不在兹乎”作为他的座联。本来,这一切都是因着他对佛学的修习而成为现实的,他的教职也是专讲唯识学的,可他又“盛疑旧学,于所宗信极不自安”,于是就有了“归宗大易”的《新唯识论》之作,从而也就有了纵贯二十世纪的儒佛公案。抗战期间,他流落四川,住在破庙里,当时他的两位密友——马一浮、梁漱溟都在举办书院,也都对他相招,但他先为研究所与书院的不同体制与马一浮闹翻,后虽栖身于勉仁书院,又随时准备着为筹建研究所而出走。可是,当蒋介石以二百万法币的巨款资助他办研究所时,他又责令其联络的弟子“亟退”。建国后,他成为北大惟一一位在家里授课、并且专讲唯心论的教授,更为奇特的是,他也是惟一一位敢对各种极左思潮怒加呵斥的学人,而他的一系列唯心论的著作还得到了特许的印行。一九六八年,当他溘然逝世于上海时,大陆一片悄然,而港台却为其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自然,这是其一生中最后一个“异数”。
一九九○年,台湾佛学学者江灿腾在一篇文章中说:“熊氏的哲学思想,在新儒家的阵营中,有极高的评价,造成一学术的难题:即在佛学方面失败,却在儒学方面成功的奇特例子。”二○○一年九月,在武汉大学所举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仍有好佛者向与会代表高喊“熊十力坏佛法……”其激愤之情,不待言说。这说明,由熊氏出佛入儒所激起的公案将长期地激荡于学术界。在文化界,熊氏一直被视为二十世纪最大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这无疑存在着与西化派的公案;而在中国哲学界,熊氏又被视为“新陆王”,自然,这又存在着与“新程朱”的公案。甚至,就是在“新陆王”内部,梁漱溟也不认同他,多次批评他“癖好着思想把戏,其势要把不尚理论者引向理论去”;至于因他为人的率真、任性而激起的批评,那就几于不可胜数了。另一方面,虽然熊十力一生为中国文化的继绝存亡呕心沥血,但却一生落寞,寥寥无有和者。
所有这些“异数”、“矛盾”,都因熊十力而起,也都构成了了解熊氏思想的方方面面。最近,由萧萐父、郭齐勇教授任正副主编,由王守常、景海锋等大批学者参与其中的《熊十力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编纂委员会,经过十余年的搜集整理,终于完成了全书的编纂。《全集》以年代先后为序,先专著,后论文、书札,几乎搜罗了熊氏可见的全部资料,也基本展现了其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全过程。最为突出的是,《全集》除正文七卷,第八卷汇编熊氏各个时期的佚文、书札外,又以两大本的第九卷作为《附录》,汇集了自三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各种学派关于熊氏哲学的研究与评论。对于把握熊氏一生的各种“异数”及其所激起的种种“矛盾”,这无疑是一条捷径。
最牵动人的当然是由熊氏出佛入儒所引起的儒佛公案。熊十力是以对佛学的钻研进入学界的,又以批判、改铸佛教的《新唯识论》奠定其现代儒学的根底,因而《新唯识论》事实上包含着熊氏哲学的全部家底。在这方面,《全集》不仅囊括了其《新唯识论》的所有版本——包括《新唯识论》(一九三二年本)以前的三种版本(一九二三、一九二六、一九三○年本)和以后的“语体本”(一九四四)与“删减本”(一九五三),而且也收录了他关于《新唯识论》论战的《破破》本以及对佛教界进行全面答辩的《摧惑显宗记》,这就比较客观地展示了熊氏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全部过程;而在《附录》中,又收集了自三十至九十年代佛教界与熊氏的论战以及学术界对熊氏《新唯识论》的研究与评价,从而成为熊氏儒佛公案的一本“百科全书”。这样,无论是站在儒学还是佛教的立场,都可从中看到这一公案的始末以及各种观点的头绪来历。
在中国哲学界,熊十力与冯友兰素以“新陆王”与“新程朱”并称。由于他们有着“中学”与“西学”的不同出身,其观点也存在着“西”与“中”的不同所本,因而其分歧便不仅表现在理学内部,表现在对程朱陆王的不同承取上,而且也表现在“中学”与“西学”之间。但是,在他们四十年代关于《新原人》的通信中,熊氏虽认为冯氏的研究是以“西洋为骨子”,但对其“期许之厚,属望之殷”,仍让冯氏“感奋”;五十年代,在熊氏著作印行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他仍不忘送冯氏一本,以听取批评。这说明,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所本与不同的关怀侧重,但并不妨碍其相互间的交流与切磋,也不妨碍熊氏在一定意义上对冯氏的高评。当然,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熊氏对引“西”入“中”以重建中国文化的态度。
真正奇特的现象反倒发生在熊、梁之间。早年,他们曾因对佛教的不同看法而有过笔墨官司,但当他们相会于北京后,却一见定交,熊十力也是接受梁漱溟的建议,才有其金陵问佛之行的;此后,他们一同任教于北大,一同到山东办学,抗战期间,又一同流落四川,加之他们同宗陆王,因而不仅同代人将他们一同视之,就是其弟子,对他们也往往是同尊而共师之——这也是学界视他们为同一营垒的主要原因。但是,说到其相互的差别,却真正具有“分歧”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在为人性格上互为诤友,而且确实存在着实质性的分歧。比如梁氏每每批评熊氏“癖好思想把戏”、“以理论自雄”,都是以其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以及熊氏对中国文化——“势要把不尚理论者引向理论去”为前提的。自然,这就是梁氏所谓的“愚而好自用”,就是“堕落”。相反,在熊氏看来,梁氏关于中西印文化的“三路向”说,实质上是“将中西思想根本划若鸿沟”,如此以来,“则欲调和中西,而其道实穷”;至于梁氏所谓“中国无哲学”、中国历史一向是“退化”,“惟太古代至战国时期光彩万丈”,也都是熊十力所根本无法接受的。所以,他们虽同属“中学”、同尊陆王,却又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特征、命运以及中西文化关系的不同看法。在熊十力与其同代人的关系中,这可能是一种最坦荡、最直白而又最不引人注意的分歧。
当然,在中西文化交会、激荡的二十世纪,熊十力首先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主体论者,由此所形成的分歧、矛盾也理应首先表现于中西文化的关系上。但让人颇感诧异的是,在熊氏哲学中,其与西学之士的矛盾似乎并不那么尖锐。无论从其对胡适的批评、建议还是与张东荪、谢幼伟的切磋、讨论,都是友好而坦诚的,并没有什么激烈的言辞。但另一方面,熊十力又确实激烈地批判了“五四”以来“一意袭外人肤表”的做法。一九二○年,他在与蔡元培的通信中批评西学之士“不务涵养深沉厚重之风”,而惟“以东鳞西爪之学说,鼓舞青年”的学风;十五年后,他又以《哲学与文化——向哲学学会进一言》的方式辛辣地嘲讽学界“海上逐臭之风”的陋习;一九四七年,他又在《纪念北京大学五十年并为林宰平祝嘏》一文中指出:“清季迄今,学人尽弃固有宝藏不屑探究,而于西学亦不穷其根柢,徒以涉猎所得若干肤泛知解妄自矜炫,凭其浅衷而呈臆想,何关理道?集其浮词而名著作,有甚意义?以此率天下而同为无本之学,思想失自主,精神失独立,生心害政,而欲国之不依于人、种之不奴于人,奚可得哉?”这是明确地对“全盘西化”做狮子吼。由于这一“文字”发表于作为新文化运动策源地的北大,因而事实上等于是对全盘西化思潮的一种清算。在他看来,“黄炎贵胄经二千年之停滞不进,今不务掘发其固有宝藏、涵养其自尊自信之毅力,而徒以一切扫荡是务,譬彼久病之夫,良医必谨其攻伐而善护其元气,政治适度,足以消其淤滞而止,则痼疾自除,而生命力乃日益充沛而不自知矣;若遇医师缺经验者,将横施攻泻、大伤根柢,病夫立毙,可哀孰甚!吾于五四运动以后菲薄固有、完全西化之倾向,窃有所未安焉!”显然,他与西化派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对传统文化是“横施攻泻”还是“掘发固有宝藏”而“善护其元气”之间。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掘发”、“护养”,也并不妨碍其对西方文化的研究与吸取,反而正以后者为前提——其《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对本格森直觉说的吸取、语体文本对康德范畴说的吸取都可以说是一种明证;而他与西学之士的坦诚交流与切磋、讨论,也正是其积极吸取西方文化以自广自固的表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作为熊氏亲炙弟子的任继愈对其思想概括说:“熊先生的哲学的核心问题,与其说它讲的哲学问题,不如说它讲的文化问题,传统文化的前途、出路问题。”
对于熊氏思想体系的特质,编者主要以“双向批判精神”来概括:“面对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负面——人文精神的沦丧、价值和存在的迷失、道德意识的危机、生命本性的困惑,他以探索宇宙人生的大本大原为己任,重新反省生命的意义,重建人的本体和‘人道之尊’。面对菲薄固有的‘全盘西化’思潮和中国人文价值的失落,他通过批评、改造、发挥、创新,试图重建中国文化的民族主体性,挽救中国文化的危机。”这的确是对熊十力思想的准确概括,也足以说明其所引起的方方面面的效应。不过,对于熊十力及其《全集》,我还想补充的是,其“双向批判”的精神特质既是其生前落寞的原因,也是其身后热闹的原因;而从“冷”到“热”、从“落寞”到“热闹”,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命运的表现,也是思想文化界探索走向的表现。所以,《熊十力全集》不仅是熊氏的“全集”,而且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探索重心与研究走向的一部缩影。
(《熊十力全集》[全十册],萧萐父、郭齐勇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二○○一年八月版,980.00元)
方方面面熊十力
无言历史的旁白
莫言的意义
难得淡泊
“颇有佚事可观”
“取法乎上”与“上下左右读书”
回味起来仍然得意
“我向来原是很爱裴多菲的人和诗的”
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个新观点
刺猬与狐狸的哲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