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关于陈在之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朱新华
期数
1994年01期
谢国桢先生《江浙访书记·常熟图书馆藏书》云:《情味集》四卷,清虞山陈王斋在之著。在之事迹不详。书前有“清康熙二十五年四月日晚生赵微介序”称:何义门屺瞻,自吴门来访余而言曰:“在之先生老于诗,吾欲读其诗,今日始知先生有《情味集》四卷、《独酌诗》一卷。……盖明季诗人,避世而隐于酒者。”(三联书店一九八五年版)
博洽似何焯,也直至来到常熟才得知陈在之有两部诗集,则其生平事迹确是近乎湮没不彰了。但在之同乡王应奎的《柳南随笔》总算零散地保存了一些资料,可以使后人窥知大概。
陈在之,名玉齐(《访书记》误作“王斋”),邑诸生。少时,以“十里青山半在城”之句受知于钱谦益。南明弘光时,钱氏为礼部尚书,在之投诗有“千年王气归新主,十里青山忆谢公”之句。他把钱氏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不免肉麻,却很投合对方的心理,自然再次受到激赏。清蒋廷锡怀在之诗有“一生知遇托青山”语,就是记这事。在之诗学同县冯班,尽得其指授,背后却诋毁老师不遗余力,甚至以诗揭冯氏惧内之短。冯氏把他比作忘恩负义的逢蒙,遍诉邑中士大夫,不料,在之反而因此得名,以至师从冯氏的后进之士,竟有效仿在之以攻击老师而求名的。在之晚年颇为穷窘。《随笔》记他与同县邬因仲相遇,握手道故,唱然叹曰:“吾辈垂髫相友,如昨日事,不谓一转瞬间,各已衰老若此。”因仲曰:“不特老也,且将死矣!”在之曰:“尔我贫苦一生,此事岂尚不免乎?”因仲曰:“免则贫苦无已矣!”遂相对大笑。(见《随笔》中华书局点校本1页、6——7页、50页)
在之的事迹约略如此。观其行事,人品似不足称,恐怕不是何焯想象中的“避世而隐于酒者”。《情味集》书板早在王应奎著书时便已毁去,因而他的名字即使在故乡常熟也少有知者。
关于陈在之
概念的贫困与贫困的批评
一个福利国家的故事
宁静的《瓦尔登湖》
惊险科幻小说答疑
巴特菲尔德《关于基督教与历史学的论丛》
“马虎”
不欺
巧合与暗含
锦瑟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